隋炀帝弑父杀兄,他真的那么残暴吗?或许历史欠他一个道歉

住顶楼小邹 2024-04-02 09:14:45

隋炀帝杨广的形象常被渲染成一个弑父杀兄、沉迷女色、荒淫无道的暴君。

他因劳民伤财、连年征伐而导致民怨沸腾,最终酿成农民起义,遭到推翻。

但在位期间他又推动了国家统一,开创科举制度,进行重大工程建设,扩张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对这位皇帝,我们是否应该全盘否定,抑或持有更加中肯公正的评价?

深究其在位时所做的事,或许历史欠他一个道歉。

在政建树

当年,隋炀帝杨广亲统五十万大军南征陈朝,终结了自魏晋以来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在占领江南后,杨广还自学当地语言,笃意招纳南人,一改中原对江南的傲慢态度。

他在行政上打破了诸多阻碍南人获得地位的壁垒,促使南方融入了中央统治。

这为后来唐帝国在南方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在今天看来,杨广当年的民族融合政策不啻于解开了一个涉及整个华夏的社会危机

隋炀帝即位后,面临的是一个由父亲隋文帝杨坚留下的庞大而复杂的国家。

隋文帝在位期间,更是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家政治较为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隋朝建立之初,各地豪强割据,门阀世族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威胁。

隋炀帝深知,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削弱这些世族的势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隋炀帝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

上位初,他就严厉打击那些反对他的势力,果断地处决了曾参与夺嫡之争的蜀王杨秀及其党羽。

他还对那些权势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的重臣下手。

例如,他曾下令处死隋文帝时期的老臣高颎,以及战功赫赫的名将贺若弼和宇文护等。

这些行为在当时看来无疑显得过于残酷,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地震慑了其他潜在的反对势力。

隋炀帝还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削弱世族影响力的政策。

比如他推行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试图打破世族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

他还大力提倡科举制度,为后世两千多年的人才选拔机制奠定了基础。

从此之后,选拔官员不再单纯依靠门第出身,而是根据个人的才学和能力。

这一制度的推行,打破了长期存在的门阀体制,大大降低了世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为平民百姓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

相较于传统的世袭制度,科举制度无疑是一大文明进步,它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有利于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服务。

从疆域扩张的角度来看,杨广亦有卓越之处。

他亲征西北边陲,将华夏疆土一扫而空前所未有。

青海、河西走廊等地区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使得中国的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仅巩固了国家的安全,也为后来的唐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杨广推行了“无隔夷夏“的开放政策,积极主动地与外国交往。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隋炀帝留给后世的,还有一项伟大的工程,那就是大运河。

他此举劳民伤财,但从结果上看却实实在在地为华夏文明做了个大“好事”。

开凿大运河

杨广开凿大运河,这一宏伟工程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享乐,更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这条运河的修建初衷是为了解决京城洛阳与南方地区之间物资运输的难题,以便更有效地调动资源和管理国家。

这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连接了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使得南北物资交流更加便捷,极大地促进了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

运河也为文化沟通提供了便利,文人墨客通过水路往返于南北之间,各种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得以相互借鉴和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融合。

这样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为后来的唐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使其能够成为一个强盛而持久的帝国。

可以说,如果没有大运河的连接作用,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发展都可能受到影响,也就难以想象唐朝这个大一统王朝能延续那么久远的历史。

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大运河的开通还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地方事务。

通过这条水路,朝廷可以迅速调动军队、运送粮食,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大运河还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来源,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随着运河的贯通,沿线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扬州、杭州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商业和文化中心。

商船往来络绎不绝,南北货物在此汇聚,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市场。

这种经济上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加深了南北之间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隋炀帝的那些举措虽然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动荡。

急功近利

隋炀帝在位时期的残暴统治和对世族的打压,使得民间怨声载道,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灭。

只要功过与时俱进地加以权衡,隋炀帝的建树对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但正是因为太过渴求建功立业,他反而酿下了民怨的祸根。

如果说前期的国家统一振奋了民心,那么后来劳民伤财的行为则无疑让百姓遭受苦难。

为了建造都城、修凿运河、造龙舟等,杨广不惜调动数百万劳动力,致使农业生产力遭受重创,苦难遍及民间。

而且虽然他对旧势力的打击确实坚决,但却没有为新秩序的确立提供足够的支持。

在选拔人才方面,隋炀帝倾向于提拔那些出身低微、具有草根背景的人,希望以此来打破门阀士族的垄断。

但这些新提拔的人员往往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和治国才能,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滥用职权,导致国家治理陷入混乱。

而且由于隋炀帝过分依赖身边的亲信,而这些亲信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往往报喜不报忧,使得隋炀帝无法全面了解国家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和对现实的忽视,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衰落。

尤其是隋末隋炀帝三次亲征高丽,耗费千万军夫,使整个王朝陷入疲惫困顿之中。

三征高丽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杨广决定攻打高句丽,展示隋朝的强大。

他下令全国征兵,准备大规模进攻。

这个决定对国家资源是巨大的消耗,也给人民生活带来沉重负担。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军动员了一百一十三万士兵和超过两百万民夫,向辽东城进发。

但因为指挥失误和后勤不足,隋军在辽东城战败。这次战役耗尽了人力物力,严重削弱了隋朝国力。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广再次召集军队,试图攻占辽东城。

但此时国内形势已发生变化。

负责运输军粮的杨玄感看到百姓因繁重徭役受苦,国家动荡不安。

他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于是起兵反叛隋朝。

杨玄感的叛乱迫使杨广从辽东撤军,返回平叛。

镇压叛乱后,杨广采取严厉报复措施,追查所有参与叛乱的人。

结果有三万多人被杀,他们的家人和财产被没收。

在这场清洗中,三分之二的人被冤枉杀害,还有六千多人被流放边疆。

值得注意的是,在杨玄感围攻洛阳时,他曾开仓救济百姓。

但杨广得知后,下令将接受救济的百姓全部坑杀在都城以南。

这一残忍行为加剧了人民对隋朝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尽管国内局势严峻,杨广仍坚持第三次进攻高句丽。

但此时隋朝已陷入困境,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隋朝统治岌岌可危。最终,在内忧外患下,杨广被迫议和收兵。

高句丽屡次觊觎中原腹地,如果不遏制其扩张野心,必将给隋朝的统治带来重大隐患。

不过,隋炀帝对高句丽的急躁决然未免过当,三次大规模出征的代价是沉重的,终酿成了王朝覆亡的根源之一。

但尽管有诸多过错,但隋炀帝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他削弱了世家大族权力,强化了皇权,为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且正是隋炀帝疏通了南北经济命脉,促进了汉族各族群的大融合,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需的基石。

笔者认为

纵观史书,人们自然倾向于强调统一前期的振奋人心,而轻忽后期的民不聊生。

但事实上,两者的根由是一脉相承的。

是杨广最初推行的大规模工程,导致了后来人力物力的耗竭,是对高丽的无谓战争,加剧了民间的困苦遭际。

于是,隋末时期发生了持续不断的农民起义,各路军阀也趁机起兵作乱,终使得隋朝灭亡。

可见,隋炀帝既有过人的远见卓识,也存在着不可磨灭的过错。

但凡事非非黑白,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审视这位皇帝的历史功过,公正地评判他在中国文明史上所肩负的使命和贡献。

毕竟,没有隋炀帝这个开端,难以想象后来的盛世会如何到来。

就功过而论,他仍是封建时代中最具建树的一位皇帝。

我们今天应当摒弃对杨广存有的偏见,还他一个公正的历史评价。

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恶,一罪也不可废其百功。

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历史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并能为当今文明的延续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1. 王锡伦.  丝绸之路"英雄榜"(二).《cnki》,2018

2. 杨津涛.  隋炀帝:大有作为和奢靡败家的统一体.《决策与信息》,2013

3. 张程.  杨玄感某反和隋朝灭亡.《各界》,

0 阅读:21

住顶楼小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