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这是《诗经》里的一句话
意思是泾水因渭水而变浊,但清流仍在洲渚间流淌
泾渭分明,后来成为中国文化中清浊界限的源头隐喻
我们中国人对水的清洁,有一种近乎执念的坚持
这不是偶然的
我们是农耕文明,祖祖辈辈依赖河流生存
黄河、长江,被称为母亲河——不只是因为它们滋养了土地
更因为它们承载了我们对家园、秩序、生命之源的全部想象
所以,当你看到最近的新闻:
中国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后,印度商家跃跃欲试,希望填补这个市场空缺
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网友的反应如此一致:
核辐射和大肠杆菌,为何二选一?
这句调侃,一夜之间刷屏。
有人说: 突然不想吃水产品了

也有人说: 宁可发展远洋捕捞,也不要进口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看到恒河两个字,我们就本能地拒绝?
为什么福岛核污水和恒河细菌污染,虽然都是污染,但给我们的感觉如此不同?
这不只是一个哪个更安全的科学问题
更深的问题是:为什么水源,决定了水产品的命运?
今天我们不讨论数据对比
我们从地理、历史、文化的角度,理解一个更底层的真相:

01水不只是水,而是文明的镜子
当镜子模糊了,我们看不清的,不只是水,还有我们对秩序、对安全、对家的全部想象
让我们先把结论说在前面
消费者对水产品的信任,本质上不是对鱼的信任,而是对水源的信任
什么意思?
简单说就是:
鱼从哪片水域来的,那片水域在我们文化想象中是什么样的,直接决定了我们敢不敢吃
这个信任,由三个维度叠加而成:
维度 1:物理维度 实际的污染数据。 福岛核污水的氚含量是多少?恒河的大肠杆菌超标多少倍?这是科学问题
维度 2:文化维度 该地理空间在我们文化中的想象。 日本=科技发达但核泄漏失控;印度=恒河圣河但混乱不堪
这不是数据,而是文化刻板印象。
维度 3:历史维度 我们对该来源的历史经验。 我们经历过三聚氰胺、地沟油、太湖蓝藻……

我们对食品安全危机有深刻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会被迁移到对外部来源的评估中
当这三个维度叠加,就形成了我们的感知风险
而感知风险,往往远大于客观风险
所以,当印度水产品想进入我们中国市场时,它面对的不只是卫生检测标准
还有我们中国消费者脑海中关于恒河的全部文化想象
那不是一条河,而是一个符号
它承载着混乱、不可控、文明秩序的崩塌
这就是为什么,水源决定了水产品的命运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源头:
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文明对水的态度?
先说我们
我们国家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依赖季风气候和大江大河
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起,我们的祖先就定居在黄河流域,水是生存的第一要素
大禹治水的故事,几千年来被反复传颂
你在《尚书》《史记》《山海经》里都能找到记载
为什么治水这么重要?

因为在农耕文明里,水代表秩序。
洪水泛滥意味着社会崩溃,治水成功意味着国泰民安
所以在我们文化里,水不只是物质资源,而是秩序感的象征
清澈的水代表有序的文明,浑浊的水代表失控的混乱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听到水源污染四个字时,焦虑会被无限放大

因为在文化基因里, 脏水意味着秩序崩塌
再看印度。
印度河流域文明同样依赖河流,但它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文化逻辑
在印度教信仰中,恒河不只是一条河,而是女神 Ganga 的化身。
恒河水可以洗净罪孽、净化灵魂。
这意味着什么?
神圣性高于卫生标准
即使恒河的大肠杆菌超标几百倍,印度教徒仍然相信它是圣洁的
这不是对错问题, 而是文明基因的差异
一个文明把水视为秩序,另一个文明把水视为神圣
当秩序被污染,我们恐惧;当神圣被污染,他们依然信仰
所以你看,地理环境塑造了文明, 文明塑造了我们对水的文化想象
而这个现象,直接影响了今天我们对水产品的选择
但光有文化想象还不够
接下来要问的是:
为什么核辐射和大肠杆菌,虽然都是污染,但触发的情绪如此不同?

这就要说到心理学中的风险认知偏差
什么是风险认知偏差?
简单说就是:同样程度的危险,有些让我们特别恐惧,有些却让我们无感
举个例子:
你开车上路,车祸的概率其实不低,但你不会天天焦虑
但如果新闻说某个地方出现了传染病,即使概率很低,你也会高度警惕
为什么?
因为我们对不可控、不可见、灾难性的风险,天生更恐惧

核辐射 vs 大肠杆菌,哪个更让我们恐惧?
客观来说,两者都有风险
但在中国消费者眼中:
核辐射=科技灾难=不可逆=看不见的威胁; 大肠杆菌=卫生问题=可预防=看得见的威胁
更关键的是,核辐射背后是福岛,大肠杆菌背后是恒河
福岛在我们的文化想象中,是科技发达但失控的现代性风险
它触发的是对技术失控的恐惧,这和日本核爆的历史记忆有关
恒河在我们的文化想象中,是落后混乱的卫生状况
它触发的是对文明差距的不信任,这和我们对印度铁胃的刻板印象有关
但还有第三个因素:我们自己的历史创伤
2007 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江苏无锡 200 万居民遭遇饮用水危机
那一年,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
水源污染不是新闻里的遥远故事,而是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威胁
再往前,三聚氰胺、地沟油……
每一次食品安全危机,都在我们的集体记忆里刻下一道伤痕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看到印度水产品时,会本能地想起三聚氰胺
虽然两者毫无关系,但信任崩塌的情绪是相似的
所以你看,消费者的拒绝,不是非理性的,而是理性的
我们拒绝的不是数据上的风险,而是文化想象与历史创伤叠加后的感知风险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问:
那我们自己呢?我们的水源就没问题吗?
说实话,我们也经历过水污染的阵痛
太湖蓝藻、淮河污染、重金属超标……这些问题在 2000-2010 年代集中爆发
但关键在于:我们正在重建信任
2025 年 8 月,受台风影响,太湖苏州段再次出现蓝藻聚集
但这次,水务部门迅速响应,加强打捞,影响范围迅速缩小,饮用水源未受影响
这说明什么?

说明技术和管理,可以化解水源污染带来的焦虑
但现实是,中国对进口水产品的依赖仍然很高
根据农业农村部 2025 年 1-10 月的数据,中国水产品贸易逆差为 32.6 亿美元
进口额 201.4 亿美元,同比增长 6.7%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还无法完全自给自足
近海资源过度捕捞,远洋捕捞能力还在发展中
所以网友说发展远洋捕捞,也比进口靠谱
这不是民族主义,而是对自主可控的渴望
2025 年 11 月,在四川博物院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刘辉说了一句话:
江渎文化不仅是图腾, 更是衡量历代治水实践的价值坐标
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对水的态度:
水不只是资源,而是文明的根基。

讲到这里,我想说一个更底层的洞察:
水是文明的镜子。
什么意思?
我们对水源的态度,映照的是我们对文明秩序的期待
当我们看到福岛核污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氚含量,而是科技失控后的绝望
当我们看到恒河污染,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大肠杆菌,而是标准缺失后的混乱
当我们看到太湖蓝藻,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蓝藻

而是我们曾失序,但正找回秩序
我们所有人,都依赖干净的水作为安全感的基础
这不是矫情
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到今天的现代都市,水即家园
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
所以,当水脏了,我们拒绝的不只是不安全的食物,而是对失序的恐惧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深处,水=秩序=家园
当水脏了,家就不再是家了
恒河在印度人眼中是圣河,在我们眼中是污染源
这不是对错问题,而是文明基因的差异
理解差异,不等于接受进口
我们可以尊重印度的宗教信仰,但我们也有权利选择符合自己文化标准的食物
【 创作声明 】 本文是基于公开权威资料的原创深度分析,关键信息均已人工核实。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不良引导。文章配图为AI 原创辅助生成。 编辑:如也 | 审核:追风
【 参考消息 】
新京报 - 《2025 年 8 月太湖蓝藻防控情况通报》
农业农村部 - 《2025 年 1-10 月全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
四川日报 - 《江渎文化与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