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十二年,寒冬腊月,晋阳城头旌旗猎猎。
一名年轻将领独立城楼,望着远方东魏军营连绵数十里,如黑云压境。他不过二十出头,面容清俊,眼神却锐利如鹰。寒风吹动他染血的战袍,露出底下银甲冷光。
“段将军,高王请您速去议事。”亲兵匆匆来报。
段韶转身下城,步伐沉稳。入得帅府,只见他的舅父、东魏大丞相高欢正襟危坐,面色凝重。
“孝先(段韶字),你来了。”高欢招手让他近前,“西魏韦孝宽据守玉壁,我军围攻五十余日,伤亡七万之众,仍不能破。今日召你,是有一件要事。”
段韶单膝跪地:“甥儿听令。”
高欢扶起他,叹道:“我军新败,士气低落。我病体难支,欲返晋阳。然恐西魏乘胜追击,需一员大将断后。此任关系全军安危,非智勇双全者不能胜任。孝先,你可能当此重任?”
段韶抬头,目光坚定:“甥儿愿立军令状。”
高欢凝视他片刻,缓缓点头:“好!我给你八千精骑。记住,断后非死守,要如卧虎伺机,既保我军安然东归,又阻敌军来犯。”
当夜,高欢大军拔营东撤。段韶率八千骑兵占据险要,多设旌旗,布疑兵之计。
副将忧心忡忡:“将军,我军新败,西魏气势正盛,八千对十万,如何抵挡?”
段韶遥指西魏方向:“韦孝宽用兵谨慎,必先派探马侦察。传令各营,白日炊烟加倍,夜间火把倍增,每隔半个时辰擂鼓一次。”
三日后,探马来报:西魏前锋两万,已到三十里外。
众将皆惊,段韶却笑道:“时机到了。今夜,我亲自率五百死士劫营。”
是夜风雪大作,段韶选五百精锐,人衔枚,马裹蹄,趁夜突袭西魏前锋大营。他身先士卒,直取中军大帐,斩敌将于马下,又故意纵火制造混乱。西魏军不知虚实,自相惊扰,伤亡惨重。
段韶不恋战,得手即退。次日,西魏主力赶到,见前锋溃败,疑有伏兵,不敢贸然追击。
一月后,段韶全军返还晋阳,八千骑兵竟折损不到五百。高欢抱病出迎,握其手叹道:“吾儿真乃卧虎也!”
自此,“段韶卧虎”之名传遍天下。
邙山之战
武定四年,东西魏邙山大战。
高欢亲率大军与西魏宇文泰决战。战事胶着,东魏大将彭乐擅自追击,反被包围,情况危急。
段韶时率左军,见状立即请命:“大王,请许我率精骑突袭西魏侧翼。”
高欢蹙眉:“敌军势大,恐难突破。”
段韶慨然道:“用兵如治疾,急则治标。今彭将军被困,如不速救,恐全军动摇。臣愿以身为饵,吸引敌军主力,大王可率中军直取宇文泰大营。”
不待高欢回应,段韶已率三千骑兵杀出。他命士兵齐呼:“段韶在此!谁敢一战!”
西魏军闻段韶之名,阵脚微乱。段韶抓住时机,直冲敌阵,长枪所向,无人能挡。混战中,他窥见西魏军旗移动,立即判断宇文泰所在,佯装败退,诱敌来追。
宇文泰果然中计,率亲军追击。段韶突然回马,一箭射中宇文泰坐骑,几乎生擒西魏统帅。趁敌军混乱,他不仅救出彭乐,更与高欢合兵一处,大破西魏。
战后清点,段韶部斩敌逾万,自损不过八百。高欢设宴庆功,亲自为他斟酒:“邙山大捷,孝先当居首功!”
河阳密策
天保元年,高洋建立北齐,段韶受封抚军大将军。
一日深夜,宫中急召。段韶入见,只见新帝高洋面色凝重:
“段爱卿,突厥十万铁骑南下,已破长城,直指晋阳。朝议纷纷,有言迁都者,有言求和者。你意如何?”
段韶不答反问:“陛下可知突厥骑兵之长?”
“来去如风,善骑射。”
“然其短何在?”
高洋沉思片刻:“粮草不继,难以久持。”
段韶点头:“正是。突厥远来,利在速战。今秋粮方收,晋阳粮草充足,城防坚固。我军当坚守不战,待其气衰,然后出击。”
有大臣反对:“若突厥绕道南下,荼毒百姓,如之奈何?”
段韶成竹在胸:“可在险要处设伏,断其归路。突厥重掠夺,必携大量财物,行动迟缓。待其满载思归,我军以逸待劳,可一战而定。”
高洋采纳其策。果然,突厥围攻晋阳十余日不克,粮草将尽,只得撤军。段韶亲率精骑追击,大破敌军,缴获无数。
捷报传回,高洋大喜过望:“朕有段韶,如刘先主有孔明也!”
玉壁遗恨
天保五年,西魏韦孝宽再据玉壁,威胁北齐西境。
此时高洋已逝,其子高殷即位,朝政由太后娄氏和大臣杨愔把持。杨愔素与段韶不睦,故意举荐他出征玉壁。
副将忿忿不平:“杨愔明知玉壁险固,当年神武皇帝(高欢)七万大军尚不能破,今只给将军三万兵马,分明是借刀杀人!”
段韶默然良久,方道:“为国守土,岂计个人得失?”
至玉壁,他并不强攻,而是分兵控制水源粮道,筑垒围困。同时派人潜入城中散布谣言,动摇守军意志。
围城三月,城中渐乏。韦孝宽亲书劝降:“将军世之豪杰,何不弃暗投明?西魏丞相求贤若渴,必当重用。”
段韶回信:“韶受国厚恩,唯知尽忠。昔孔明鞠躬尽瘁,今韶效之而已。”
是夜,他登高观星,对亲信道:“我观天象,帝星晦暗,恐朝中有变。若都中来诏,无论内容如何,速报我知。”
果然,不久京城密使至:杨愔发动政变,废帝改立,召段韶即刻回朝。
段韶握诏书长叹:“若再给我一月,玉壁必破。然朝局动荡,强敌环伺,此时内乱,国将不国。”
他当机立断,接受韦孝宽求和,缔结三年和约,即刻班师回朝。
有将领不解:“将军,如此退兵,前功尽弃啊!”
段韶遥望东方,目光深邃:“破一城易,安一国难。今内忧重于外患,当速定社稷。”
晚节如山
河清二年,北周联合突厥,二十万大军压境。
此时段韶已年过六旬,须发皆白,仍披挂上阵。皇帝高湛亲送至邺城外,执其手问:“太师年高,朕本不当再劳远征。然国难当头,非太师不能当此重任。”
段韶伏地拜曰:“老臣年虽暮,心犹壮。昔廉颇年七十尚能食肉十斤,臣今六十有五,愿为陛下再破强虏!”
至前线,诸将见周军势大,皆主张坚守。
段韶召众将议策:“我观周军阵列,北强南弱。其意在我分兵,然后各个击破。今当反其道而行,集中精锐,直取中军。”
次日决战,段韶亲自擂鼓助威。北齐将士见老将军白袍银甲,威风不减当年,士气大振。
激战正酣,段韶坐骑被流矢射中。左右急呼:“太师换马!”
他大笑跃下:“将士们正在死战,我何惜一马?”言罢徒步持矛,亲率亲兵冲锋。
主将如此,三军无不奋勇。北齐大破周军,斩俘三万,迫突厥不战而退。
凯旋之日,皇帝欲加封其为郡王,段韶坚辞不受:“臣本布衣,蒙先帝拔擢,位极人臣,已属过分。愿陛下念将士劳苦,厚赏三军。”
是夜,他旧伤复发,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段韶召子孙至榻前,留下遗言:“吾历事数帝,常恐富贵而骄,招致祸患。汝等当以忠孝传家,勿以权势凌人...”
话未毕,溘然长逝。消息传出,北齐举国哀悼,敌军闻之,亦叹:“北齐长城倾矣!”
段韶用兵三十年,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然其传奇不在百战百胜,而在胜而能慎,贵而能俭,权倾朝野而始终忠贞。后世史家评曰:“韶出将入相,功高震主而主不疑,权倾朝野而朝不忌。观北齐诸将,忠勇智谋,无出段韶之右者。”
这位被称作“卧虎”的一代名将,最终成为北齐王朝最坚固,也是最后的支柱。他死后不过六年,北齐为北周所灭。时人皆叹:“若段太师在,国必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