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慢疑”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它们与日常生活毫无关联。

一,佛学的本质是修行,修行的本质是科研活动。譬如,借假修真,特指借助理论模型这个“假说”,进行理论性推演的科研过程。
二,科研活动中为何会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
想想你修理自家电冰箱的过程。
1)贪=不会修理,也敢打开冰箱,把很多零部件拆下来。
2)嗔=固执己见的按照自己的思路修理,哪怕完全错误也不悔改。
3)痴=会与不会,反正就是喜欢折腾。哪怕再制造一整个冰箱。
4)慢=对修理冰箱没有兴趣,慢腾腾磨洋工。
5)疑=自己没本领,还责怪冰箱设计有问题,要么怀疑某个器件不是原配。反正就是胡思乱想,胡乱猜测。
三,它们为何会覆盖众生本具智慧光明、障碍修行、导致生死轮回的根本烦恼?
1)众生=科研活动中脑海里诞生的众多新生认知。包括新观点、新观念、新思想、新发现等等。
2)众生生死=众多新生认知,有对有错,错误的认知会随着科研活动的推进,不断从脑海里剔除、消亡。佛学称“死亡”。
3)生死轮回=新认知的不断诞生,旧认知的不断消亡,就是所谓的“众生生死轮回”。
4)“众生生死”与老百姓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它们诞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方面。
其中:
①欲界=思考问题原因的方面。
譬如,分析冰箱故障原因,产生的新生认知。
②色界=思考问题结果的方面。譬如,分析冰箱使用过程,产生的新生认知。
③无色界=思考问题起因动果相互作用的方面。
譬如,分析冰箱使用方法对与错,好与坏,呵护和野蛮等等对冰箱作用产生的新生认知。
5)佛学中,代表事物起因动果的文字共两组。分别是“无有和空色”。
即:
①无和空=事物起因。
②有和色=事物动果。
③“无有、空色、无色、空有”都代表事物起因动果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常说的“无有众苦=对事物起因动果间相互作用的分析研究,是非常辛苦的事情”。
千万不要让这些组合迷惑。也千万不要“无=勿,空=空洞”来理解佛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