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丽君闲暇时间潜心研究酱酿技艺 见习记者 马周宁 记者 张向辉 摄 “无酱油,不美食。”在蒲城县孙镇阿坡村,空气中常年弥漫着醇厚的酱香。这个曾经依靠走街串巷售卖酱油的小村庄,如今凭借传承古法、坚守标准的“阿坡酱油”,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阿坡的酱油香了几代人,这门手艺不能丢。”带领村民将古法酱油打造成国家标准特级产品的杜丽君,11月5日在谈起返乡创业的初衷时这样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阿坡村人,外婆左明英的古法酱油技艺是杜丽君深刻的味觉记忆,那酱香曾伴随她慢慢长大。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拥有稳定工作的她,每次回乡都深感惋惜:“乡亲们守着这么好的手艺,却没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2019年初,杜丽君毅然辞去城里的工作返乡创业,立志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特色产业。起初,村民的质疑声不绝于耳:“酱油能做成什么大事业?”杜丽君深入调研后发现,虽然市场上酱油品类繁多,但具有陕西本土特色的优质产品仍有发展空间,于是,杜丽君决定“就做咱陕西人的特级酱油!” 依托洛河之滨、铁镰山下的自然禀赋,阿坡村拥有丰富的地下矿物质水和独特的菌群环境。然而,要将“春曲夏晒秋油”的古法技艺转化为符合现代标准的产品并非易事。面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杜丽君坚持“无添加”原则,严格把控原料关:精选非转基因黄豆、渭北本地面粉,使用当地地下水。从泡豆、蒸煮到制曲、发酵,六道工序一丝不苟。 在关键的发酵环节,杜丽君发现室内发酵的风味不及传统户外晾晒。于是,她将40多个酱缸移至庭院,采用“日晒夜露”的高盐稀态发酵工艺。三伏天顶着烈日翻缸,三九天守着酱缸看温度,当首批酱油送检时,专业检测人员赞叹:“这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特级酱油!” 之后,杜丽君的事业稳步发展,“阿坡酱油”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19年底,“阿坡酱酿技艺”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占地1290平方米的梨花酱园建成投产,实现了从小作坊到标准化生产的跨越。 在守住传统技艺根基的同时,杜丽君也在积极创新发展。她组织村民学习现代经营理念,在梨花节期间让村民担任讲解员,向游客展示传统酿制工艺。如今,在酱园工作的村民不仅获得了稳定收入,更掌握了专业技能。“以前觉得做酱油不起眼,现在我们是特级酱油的酿造者,特别自豪。”一位村民这样说。 为进一步拓展发展路径,后来,梨花酱园还设立了体验区,游客可以参与翻酱、装瓶等环节,亲手制作专属酱油。“阿坡酱油”不仅进入西安、北京等地的高端市场,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2024年,蒲城酱酿技艺入选渭南市第三批市级非遗工坊名单,这个陕西现存唯一的古法酿酱晒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我们不仅要酿出好酱油,更要守护传统文化,创造美好生活。”杜丽君坚定地说。微风拂过整齐排列的酱缸,醇厚的酱香中,蕴含着阿坡村的发展新篇,更见证着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姜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