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国内同类SaaS产品的年收入可达千万人民币级别,但考虑到汇率以及国际市场潜力(例如某些产品的ARR甚至能达到上亿美元级别),国内市场体量相对有限。一些明星产品的估值通常基于订阅用户数乘以预估值来确定。
正因如此,许多企业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全球市场,而非仅仅局限于国内。
产品设计与运营策略的差异化在不同的市场推出产品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产品核心功能和交互测试可以保持一致,但在内容生产方面,例如用户教程和帮助文档,需要根据不同国家进行本地化调整。
运营策略也需根据不同市场进行调整。例如,国内用户倾向于通过群聊等方式获得即时产品反馈和支持,而海外用户则更习惯通过帮助文档自助解决问题。
在销售方面,产品驱动增长(PLG)和销售驱动增长(SDR)是两种主要的SaaS产品销售路径,它们也经常混合使用。PLG模式,即个体用户试用产品后推荐给团队,进而推广至整个公司的模式,在国内外市场都适用,尤其适用于Motive等协作类产品。
在国外,软件付费习惯较为稳定,用户通常自主付费并查阅文档,较少需要销售跟进。而国内用户则可能需要更长的评估周期,甚至需要通过招投标流程。
出海挑战与竞争优势出海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必选项。早期成功的中国出海企业,如华为、小米等,主要依靠低价产业链和规模化能力复制在海外获得竞争优势。
然而,如今的出海环境已发生变化,例如TikTok的成功,更多的是依靠规模化运营验证的策略和方法论在海外实现更高的效率。
在面对Figma等海外竞争对手时,中国SaaS产品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中国拥有丰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沉淀下来的人才,这为软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然而,国内市场增长放缓,适应和转型成为当前的现实问题。
中国SaaS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产品迭代速度、用户体验优化以及对特定行业需求的深刻理解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寻求突破。
未来发展方向早期的出海企业依靠成本和供应链优势取胜,而如今,像TikTok这样在庞大国内市场验证了运营策略和方法论的企业,在海外市场能获得更高的效率。软件领域也遵循同样的逻辑。
中国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人才,但国内市场增长已放缓。因此,适应和转型势在必行。
新的机会虽然看似不多,但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意义。中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行业人才,包括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和AI领域的专家,这些人才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成熟度。
打破垄断,重新分配全球资源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全球性的专业软件市场主要由北美公司垄断,例如微软、Adobe等。这些公司的财报显示,他们的毛利率非常高,通常在50%以上,甚至有的长期维持在70%到80%,这在商业领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这种垄断能够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他国家缺乏足够的人才和资源与其竞争。
然而,这种垄断局面有望改变。世界资源终将重新分配,中国有能力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甚至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更高的成本效益和效率将使中国软件企业参与到全球竞争中。预计中国软件行业将迎来渐进式的发展,更多人才将加入其中,中国软件的出海也将逐步影响世界竞争格局。
定价策略与AI价值目前,一些中国软件产品的价格仅为Figma的1/3,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研发成本远低于Figma。这可以理解为人均GDP的差异,也就是成本的差异。
设定这样的价格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策略的考虑,目标是获得合理的价格,而这个价格的制定基于对AI价值的判断。
该软件的收费模式比较创新,将基础功能和AI功能分成两个部分进行定价。基础功能的价格设定非常友好,例如小型设计团队每月只需支付4美元,大型团队也只需15美元,这个价格仅为Figma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研发模式的席位价格则更低,甚至只有Figma的1/4或1/5。
未来展望:功能的标配化与AI价值的体现在开发下一代产品时,需要考虑现有功能在未来产品形态中的定位。一些功能最终会成为标配,例如无限画布、实时协作和交付等。
这些标配功能的价值最终会回归到一个公允的价格。
长期来看,AI带来的价值将逐渐显现。虽然有人认为AI会取代人类工作,但这不会在短期内发生,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AI将逐步替代部分工作,缓慢地提升生产力。只要深耕于AI领域,就能感知到其价值,并以此进行定价。
对AI的价值充满信心,相信它能够匹配到更好的定价。
虽然中国企业,尤其是设计师群体,对SaaS软件的付费意愿相对较弱,尤其是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非刚需需求容易被削减。但是,专业设计工具属于刚需,设计师离开这些工具就无法工作。
尽管中国存在盗版软件盛行等特殊情况,定价策略仍应以全球视野为基准。
标题:深入理解设计团队需求,探索设计工具价值最大化
中国市场与全球定价策略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针对中国市场的策略至关重要,尤其在定价方面。
定价策略应以全球范围为参照,在兼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市场的前提下,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关于设计工具在团队中的成本占比,经过清晰的计算,会发现其占比非常低,通常仅占年度研发成本的1%,甚至在发达国家可能低至0.3%。
用户感知与理性成本分析
尽管设计工具的实际成本占比很低,但一些设计负责人仍然会觉得像Figma这样的工具价格昂贵。这是人之常情,因为人们在购买产品时常常凭直觉判断价格高低。
然而,从理性角度分析,设计工具的成本投入非常有限。如果能使用户感受到产品的价值,并认为价格公道,这种感受远比单纯的低价更重要。
2022年加入团队后,首先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深入了解设计师团队的行业需求、抱怨和建议。调研过程中,主要关注运营方面,并积极与产品团队沟通,同时广泛与各方人士交流,借鉴Delan Field的经验,不断寻求新的对话对象。
从硅谷经验到持续的沟通实践
在硅谷的经历也证明了这种交流方式的有效性。通过邀请设计师喝咖啡,深入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开发教育产品时,会与家长交流,看似简单的沟通,实则需要长期坚持并深入挖掘。持续的沟通至关重要,通过一年时间与100多位相关负责人交流,记录并分析所得信息,逐步形成了清晰的认知。
调研发现,设计师的抱怨并非仅仅针对工具本身,更多的是源于工作内容带来的挑战,例如价值感低、修改频繁、压力大等,以及公司组织结构和效率层面的根本性问题。因此,需要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对各种场景进行分类整理,找出能够通过工具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些耗时两周的设计系统创建工作,可以通过工具大幅提升效率,节省时间和成本。最终目标是理解设计师的压力和诉求,并提供真正能够提高生产力的解决方案,让设计工具更好地为他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