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张申府的起点有多高?为何一把好牌打烂了.......
01 天胡开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些人物,他们的名字或许已被尘封,但他们的故事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光辉与遗憾。
张申府便是其中之一。他曾是建党初期的核心人物,与教员、周恩来、朱德等人交集颇深,人生起点堪称“天胡开局”,却最终在历史的洪流中迷失了方向。
我们先从他的辉煌起点说起。
张申府,1893年出生于河北献县,与教员同龄。
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清廷覆灭,民国初立,社会动荡不安,思想界却如春笋破土,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
年轻的张申府赶上了好时候,191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最高学府的一员,接受着最前沿的思想洗礼。
他的起点,远高于许多同龄人,包括那位后来改变中国命运的湖南青年——教员。
教员同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一年后转入湖南一师本科班,学历背景与张申府相比,显得寒酸许多。
两人的命运轨迹,在1918年交汇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却以一场不愉快的碰撞拉开了序幕。
那一年,教员通过恩师杨昌济的引荐,结识了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并被安排为图书馆助理员,月薪仅八块银元,职位卑微,日常工作无非是登记借书、整理书架。
而此时的张申府,已是图书馆馆长室秘书,李大钊不在时,他代行馆长职责,成了教员的直属上司。
初次交锋,便让两人心生芥蒂。
某日,教员提交了一份工作材料,字迹潦草,笔画间透着湖南乡土的粗犷。张申府接过一看,眉头紧锁,毫不留情地当面指出:“这份材料字迹不工整,拿回去重写。”
据一些老辈人回忆,材料被张申府驳回时,教员很不高兴。
多年后,教员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提及在北大的日子,语气中满是自嘲:“我的职位太低微,大家都不理我……那些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我很想和他们聊聊政治和文化,可他们都是大忙人,哪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话。”
虽未点名,但这份“头面人物”名单中,张申府无疑占有一席之地。
甚至到后来,教员提起张申府,仍不忘补上一句:“张申府的老板面色很难看。”
这段小插曲虽未酿成大矛盾,却如一粒种子,悄然埋下两人关系中的裂痕。
1920年,一个关键的年份,张申府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与李大钊共同创办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之一,标志着他正式跻身革命的核心圈子。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发展了一位新成员——张国焘,这位后来在党内颇具争议的人物,最初便是由张申府引入革命道路的。
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重要成员,张申府频繁奔走于北京与上海之间,担任李大钊与陈独秀的联络人,负责传递消息、协调事务。
在那个通讯落后的年代,他的角色至关重要,直接参与了建党的筹备工作。
陈独秀曾私下对他说:“创党之事,只有你与守常(李大钊)可以深谈。”
这句话,无疑是对张申府能力与地位的最高肯定。
他与陈独秀、李大钊并称建党“三驾马车”,在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时的张申府,不过二十多岁,风华正茂,前途一片光明,仿佛历史已为他铺就了一条通往辉煌的坦途。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1920年底,张申府与刘清扬等人前往法国讲学。临行前,两位革命先驱特意叮嘱他:“到了国外,别只顾着学术,一定要建立党组织,发展青年才俊。”
张申府牢记使命,抵达巴黎后,与赵世炎等人迅速行动,创办了巴黎党小组,为海外的革命火种点燃了第一盏灯。
在巴黎,他重逢了一位年轻才俊——周恩来。
当时的周恩来在留学生中威信极高,积极参与革命活动,言谈举止间透着领袖气质。张申府一眼相中了他,亲自担任其入党介绍人,于1921年春为他举行了入党仪式,将这位未来的国家栋梁引入革命阵营。
不久后,张申府与周恩来又一同前往德国,创建了柏林党小组。
在那里,他们结识了正在哥廷根大学留学的朱德。朱德虽出身旧军人,却对革命展现出极大的热情,为人谦虚诚恳,深深打动了张申府。
尽管陈独秀对朱德入党持保留态度,张申府却力排众议,坚定地说:“朱德追求进步,虽有旧军人背景,但为人极为真诚,值得信任。”
最终,他与周恩来共同成为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将这位未来的总司令纳入革命队伍。
短短几年间,张申府不仅参与了国内建党的核心工作,还在海外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两位关键人物,他的眼光与魄力,堪称一绝。
此时的张申府,年纪未满三十,却已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与未来的总理、总司令结下深厚渊源。
即便他与教员的初次交锋留下些许不快,但以教员大公无私的胸怀,想必也不会因此记恨。
回望这一阶段,张申府的人生起点之高,令人艳羡。
无论是建党的历史功绩,还是识才的精准眼光,都足以让他在历史长卷中占据一席之地。
即便日后不再有更大作为,单凭这些成就,挂上“当代伯乐”的名号,也绝非难事。
然而,历史从来不以起点论英雄。
02 从核心到边缘
张申府的早年,仿佛是一局棋盘上的完美开局,建党的功绩、识才的眼光,让他站在革命的风口浪尖。
然而,历史的棋局从来不是只看开局,而是看谁能笑到最后。
1924年,张申府从海外归来,本应借着高起点继续书写辉煌,却因一连串的选择,逐渐从革命的核心滑向边缘。
他的清高与执拗,如同棋盘上的一步错棋,改变了整盘棋的走向。
1924年,张申府结束了在法国的讲学与组织工作,回到了祖国。
当时正值国共合作初期,革命事业如火如荼,广州作为南方的革命大本营,汇聚了无数志士仁人,人才需求旺盛。
凭借北大毕业的高学历、海外留学的背景,以及与李大钊的深厚关系,张申府一回国便被推荐到广州大学任教。
他的到来,迅速引起关注,毕竟在那个文化资源匮乏的年代,稍有学识之人便能脱颖而出,更何况是张申府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果不其然,他在广州大学任教不到三个月,便被提拔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同时兼任校长蒋介石的翻译。
这一职务,地位显赫,堪称当时革命阵营中的要职。黄埔军校不仅是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更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平台,政治部副主任的角色,直接参与军校的思想教育与组织工作,影响力不容小觑。
而作为蒋介石的翻译,张申府更是得以近距离接触高层决策,未来发展空间几乎无限。
这样的起点,若放在今日,足以媲美副国级干部的培养路径。
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张申府在这份要职上仅干了一个月,便主动辞职了。
辞职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
主流说法是,他与蒋介石在性格与理念上格格不入,合作中摩擦不断,最终无法忍受,选择一走了之。
另有一说则更为荒唐,传闻张申府曾抱怨“广州的天气太热,实在受不了”,便以此为由,收拾行囊返回北京避暑。
不管真相如何,这一步选择无疑让张申府亲手放弃了通往权力核心的阶梯,从革命的中心地带退到了边缘角落。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在辞职前,还无意中为另一位青年才俊铺平了道路。
当时,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代主任戴季陶找到张申府,希望他推荐几位合适的人才接替工作。
张申府提笔写下了一份名单,共列出十五位青年才俊,其中排名第一的,正是他在法国时结识并引入党内的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