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明朝死局,谁解谁死

说一个残酷的历史真相,不知道对不对。所有封建王朝的兴衰,全系于皇帝一人,跟气候、权宦、外戚、强藩没有任何关系。如果皇帝的

说一个残酷的历史真相,不知道对不对。

所有封建王朝的兴衰,全系于皇帝一人,跟气候、权宦、外戚、强藩没有任何关系。如果皇帝的治世能力和道德操守低于猪的水平,那么天下整体的能力和操守可能连猪都不如。

明朝也是如此,它不是亡于流寇,不是亡于后金,而是亡于皇帝本身。摊上明朝这些皇帝,英雄才俊只有两种出路,要么像张居正、于谦、卢象升、毛文龙那样沦为王朝的牺牲品,要么像洪承畴、范文程一样站到了它的对立面。

杨鹤,湖广武陵人,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进士。明朝亡国的答案,或许可以从他的遭遇中找到。

万历四十七年,明金爆发萨尔浒之战,惨败程度举国震惊。消息传回国内,时任贵州巡按的杨鹤悲愤至极,面对讳莫如深的“萨尔浒”,杨鹤挺身而出,把庙堂骂了一遍。

辽事之失,不料彼己,丧师辱国,误在经略;不谙机宜,马上催战,误在辅臣;调度不闻,束手无策,误在枢部。至尊优柔不断,又至尊自误。——明史·杨鹤传

老头骂的挺狠。皇帝优柔寡断、内阁首辅瞎催促、前线经略胡指挥、六部后勤调度混乱无度。狠归狠,但杨鹤对明朝晚期的现状分析相当到位。

骂完这一通后,老头内心极度舒适,但把全体同僚得罪透了。知道留下来不会有好果子吃,索性不给同僚整自己的机会,称病辞职先走一步,回到武陵读书种地。

天启登基后,为了表现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姿态,复起万历一朝遭到打击报复的旧臣。杨鹤当年一骂,名气太大,考虑到影响,朝廷就把他加进了起用名单。

朝廷以太仆少卿之名征杨鹤入朝,封右佥都御史负责巡抚南安、赣州。委任状刚拿到手,家中传来“老母病故”的噩耗,杨鹤只得回家为母守孝。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居丧期间,辽东爆发“广宁之战”,明朝输得一塌糊涂,总指挥熊廷弼被问罪,杨鹤因举荐过熊廷弼而受到牵连,魏忠贤顺手把杨鹤革除功名,永不叙用。

这一下好了,老杨彻底现实了读书种地的终极理想。

崇祯上位后,魏党覆灭,杨鹤官复原职。此时,明朝的难题不单是辽东的问题,内部流寇也已积重难返。

陕西白水县发生了一起流民作乱恶性事件。一个叫王二的辽兵,因广宁之战时,怯战逃脱,害怕军队追究处置,回到老家白水县后,拉拢了一帮流民,四处打家劫舍,最后流窜作案到了澄城县,围攻了县衙府库,失手杀了县令张耀采。

杀害朝廷命官,在任何朝代都是死罪。崇祯一朝,该如何应对呢?

态度令人瞠目结舌,满朝文武进入集体装死模式。非但不管,甚至有人还替王二开脱,说“一伙缺吃少喝的难民想活命而已,让他们发泄发泄,过一阵子就好了”。

有了对王二的纵容态度,阶州的周大旺、汉南的王大梁、府谷的王嘉胤也跟着起来了。

朝廷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等朝廷反应过来后,陕西已经成了一个火药桶,想压下去已经很难。

崇祯问底下大臣,谁能担起“陕西大任”?

大伙集体推荐杨鹤。推荐的原因很单纯,一是大伙心知肚明,陕西的事太棘手,谁碰谁死。二是杨鹤平时说话太直,正好找个理由把他外出去。

杨鹤是读书人,自知不是平叛的料儿,上书崇祯推脱,说臣是文人,不通兵事,怕有负圣恩,把事办砸了。

崇祯很生气,责备杨鹤“畏难规避,不体圣心”。见皇帝发火了,杨鹤只得苦哈哈地接下“陕西三边总督”委任状。

在去陕西的路上,杨鹤就想好了破解之法——剿抚结合,恩威并施。思路是对的,可到了陕西后,杨鹤看到现状,瞬间头都大了,实际状况比京师掌握的惨烈十倍不止。

这个人属于学术型干部,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弱。慧眼识才这一块,真有两把刷子,延绥巡抚洪承畴和延绥总兵杜文焕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他发掘出来的。

文有洪承畴,武有杜文焕,“剿抚”班子很快搭建起来。不久,“剿抚”工作有了一些成效。就在流寇作乱的高压态势刚有缓解时,明朝爆发了“己巳事变”,皇太极借道蒙古,打进了京师。

老家被偷,那还顾得上剿匪,“陕三边”的兵马被大量抽走“奉檄勤王”。官军一走,流寇死灰复燃,杨鹤手里暂时没有兵,只能干瞪眼,把老头急得“血压飙到了250”。

剿是剿不下去了,眼下只有“抚”一条路。

当然,崇祯的意思也是以抚为主。他整天拿“尧舜精神”自我激励,把“秦晋之盗,皆吾赤子,宜抚之”挂在嘴上。

他也就是挂在嘴上说说,从来不考虑一个现实问题。赤子们过得是什么日子,吃的是啥,喝的是啥。朱家皇子世子们又过得是什么日子,又吃的是啥,喝的是啥。

这个帝王中一流的“伪君子”,最可怕之处是,为了个人名节,视底下大臣如草芥。见陕西流寇二度崛起,他怕担上“昏君”的恶名,责备杨鹤安抚不利,说“如果安抚救济到位,赤子怎么会闹事儿”。

事实是,杨鹤赴任“陕西三边总督”剿抚流寇时,朝廷没给一毛钱经费。后期,抠抠搜搜从户部拨了10万两,让御史吴甡带到陕西救灾。御史吴甡是一个“满嘴跑火车”的书生,一到陕西就开始了“皇恩浩荡”的表演,对流民承诺“放弃抵抗,回归良民,既往不咎,有粥有粮”。

流民一听,瞬间点燃了生活的希望。可流民不知道真实状况,十万两救灾经费不够养活一县流民。

钦差吴甡只顾表演,杨鹤知道真实情况,万般无奈想了一个“树立招抚典型”的缓兵之计。很快,延绥最大的流民首领神一魁带头接受招抚。为了做好宣传工作,杨鹤给神一魁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招安仪式。

神一魁和底下各路堂主在宁州城楼,面向京师方向,山呼“万岁”,杨鹤掏出委任状给了他一个“守备”官职,再给其他民众发了银子,大伙坐地解散。

神一魁“转正”后,让总兵杜文焕深感不爽,原因是神一魁曾杀过杜氏族人,二人有血仇。再是杜文焕跟流寇打交道多年,对“神一魁”本性了如指掌,今天有钱领,他接受招安,哪天朝廷不给发钱,立马翻脸造反。

杜文焕哀求杨鹤不要听信流寇之言,往死里剿就对了。杨鹤呵斥,并下令“官兵妄杀一贼者,以两兵偿”。

有了神一魁这个典型,四面八方的流寇纷纷来投。杨鹤就遇上了一个死局,十万两银子不够花。不接收,他们就给你闹。接收,钱不够。

很快,这个招安的局崩了。

神一魁是三月被招安的。六月,崇祯给的十万两经费就花光了。神一魁见领不到钱,又把流民聚集起来反了。

这个曾被朝廷大肆宣传褒奖的“正面人物”,彻底把杨鹤的老脸给打肿了。伴随“典型人物”神一魁反了,流民对朝廷再一次失去了信心。一时间,陕西境内的流民完全炸了。

见事态失控,钦差御史吴甡为了不被牵连,反咬杨鹤一口,弹劾杨鹤“剿抚无方,只抚不剿,把十万两银子给糟蹋干净了”。

这个时候,崇祯就不顾“秦晋之盗,皆吾赤子,宜抚之”这句尧舜之言,痛骂杨鹤剿匪不力,革除职务,装进囚车,回朝问罪。

崇祯对杨鹤动了杀心,他盘算着学曹孟德“借汝项上人头”,把杨鹤办成一个坏吏的负面典型,用来安抚陕西流民,维护自己明君圣主的形象。

得亏杨鹤有一个好儿子,叫杨嗣昌。

这位将来会用“四正六隅”剿匪策略打动崇祯的能臣,积极为61岁的老父亲奔走呼号。杨嗣昌上书崇祯说,我爸这个陕西三边总督,是在朝中同僚没人愿去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在他之前,三边总督换了8个,都没有任何成效。这次贼寇反弹是三边精锐尽出勤王,他手里没有兵平寇。皇上您大恩大德,从不嗜杀,求您饶他一条老命吧。

在儿子拼死辩护下,杨鹤免于一死,但活罪难逃。最终,被革职发配江西。四年后,老杨死在江西袁州流放途中。

杨鹤一生,是明朝无数悲情历史人物的缩影。为朱明皇室尽忠一辈子,换来的是帝王的甩锅和绝情。结局死于流放,不可不谓之悲哀。

杨鹤是不幸的,但好歹死在床榻,留了一个全尸,李善长、胡惟庸、张居正、于谦、卢象升、孙传庭、毛文龙这些人呢……多少人的命运,在明朝建立与沉没的起伏间,成了帝国基石下,一粒悲怆而不幸的砂砾。

全文完,感谢阅读。喜欢的话,请点一点“大拇指、小心心”鼓励支持一下。

评论列表

神秘的未知存在
神秘的未知存在 20
2025-10-19 10:50
崇祯除了吊死煤山没得喷,其他的没有拿得出手的,本来还有50年国运的朱明,被他一顿微操直接凉了。

追梦人 回复 10-19 11:34
吊死煤山也是因为他实在跑不出去了

看不见的萤火虫 回复 追梦人 10-19 12:42
正常情况,真刚的话,直接学习曹髦,在皇城正门口当场战死,绝对真刚烈

王雨
王雨 17
2025-10-20 11:34
天启帝多活三十年,熬死后金即可。农民起义大爆发跟崇祯帝加收辽饷非要决战后金关系很大,如果不非要跟最强时期的后金对决,以守为攻,缓二十三十年的话,后金自己就崩溃了,大明挺过小冰河期,增加二三百年国运不成问题。
Sonic007
Sonic007 5
2025-11-03 18:31
明朝末年就是阶级矛盾的总爆发,朱家皇亲国戚再加上官僚士绅拥有天量财富却不用交税,税负都往贫苦农民身上压,不反才怪
用户10xxx73
用户10xxx73 3
2025-10-21 17:16
众所周知,明亡于清
ABCDE12345
ABCDE12345
2025-10-19 13:24
这是在写屡败屡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