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最容易忽略收笔。
因为收笔是为下一笔做准备的。
古人写书法为什么质量很高?
就是因为古人对每一次下笔,都是“锋不正不行笔”。笔笔都不含糊。
王羲之有个关键收笔动作被误解
常常看有的老师教学生收笔,末尾就是简单顿一下就行了。
这其实不是顿笔,而是简单蹲一下笔。
估计是“顿”和“蹲”音比较相近,后人口口相传给混淆了,以为蹲笔就是顿笔。虽然音相近,但实际用法大不相同。我在这给你区分一下。
蹲笔只有一个动作就是下按。它的作用可以让笔画变粗。
而顿笔有两个动作,一个动作也是下按,不过紧接着还要做一个“回”的动作。
王羲之收笔做的是顿笔动作,而不是蹲笔。
很多人误解为蹲,实际上是忽略了一个小小的回锋动作。
不要小瞧了这个“回”的动作,因为这个动作同时又是一个调锋动作。调锋的目的是为了下一笔的起笔。
如上图,有了这么一个“回”的调锋动作,下一笔的起笔会有很锐利的尖峰,而不是乱糟糟的绞锋。
在这我再插一点小内容,纠正一个常见的用笔坏习惯。
有的同学写字有不断添笔的习惯,就是写完一笔就在砚台里捋顺一下笔锋。
这个习惯不好,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你写一笔添一下墨,这样写出的字没有自然的墨色变化。
二是,影响作品通畅的气韵。
好的作品都是一口气写下来,气韵通畅。
你写一笔添一下笔就把这个气韵给断了。
不断添笔的毛病其实就是不会调锋。
王羲之这个“回”的动作为什么很重要?
如果你收笔时,只做我上面说的那个“蹲”的动作,这时你的笔锋是弯的(笔锋没有调直),特别是你写大字的时候。
在没有调直笔锋的情况下,你的下一笔起笔肯定是有问题的。
往往就是偏锋起笔,发生绞锋现象。这样行笔,毫无笔力可言。
这时你如果用顿笔(不是蹲笔)收笔,就轻而易举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顿笔中的第二个动作“回”就是为了收直笔锋。为下一笔的起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笔锋收直了,你也没必要再在砚台里添笔了,上面我说的那个坏习惯也就自然改掉了。
结束语:
书法是一门非常严谨的艺术,不能想当然,差不多就行了。
如上文,一字之差理解错了,结果截然不同。
理解成“蹲”的同学,笔笔收笔都有问题,同时带来的就是笔笔起笔都有问题。
还会加一个坏习惯,不断到砚台上添笔。不断添笔的后果就是,墨色没有自然的墨色变化,笔笔都是浓墨,把气韵伤了。
而理解为“顿”的同学,起笔前上一笔已经调好了锋,所以笔笔都是锥画沙的笔力,加上自然的墨色变化,气韵流畅,神采飞扬。
这就是效果。截然不同的效果。
本文原创内容选自公众号:毛笔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