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一共有三位曾为太子妃,但是并未亲眼看到夫君继承皇位的皇后(皇太后):
前两位便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孝康常皇后与建文帝的生母吕太后,而孝康常皇后与吕太后之所以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夫君继承皇位,是因为孝康常皇后在洪武十一年便去世了,去世时尚且只有24岁,此时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刚刚年过半百、身体康健,自然轮不到朱标来继承皇位。

至于吕氏,虽然在常氏去世后被扶正为太子妃,而且比较长寿,活到了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但是她也亲眼看着夫君在洪武二十五年时病逝在自己眼前。
建文帝朱允炆继承皇位后,将父亲朱标追尊为了孝康皇帝,嫡母常氏追尊为了孝康皇后,至于生母则是被尊为了皇太后。
而这第三位,便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孝元贞皇后郭氏。
郭氏不仅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太子妃,而且是一位十分苦命的太子妃(皇后);她虽然有太子妃的称呼,但是因为夫君的缘故并没有作为太子妃应当有的尊荣与地位,与夫君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然而即便郭氏与夫君“共患难”,她也没有得到夫君的宠爱,年仅28岁便抑郁而终。

然而即便作为太子妃的郭氏去世,她的身后事也极不顺畅,在停灵两年后才在群臣的多次催促下得以入土为安。
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郭氏短暂而意难平的一生,究竟是什么样的?
万历十四年,郭氏在直隶大兴县出生,比她未来的夫君明光宗朱常洛小四岁。
万历二十七年时,郭氏也已经14岁,到了可以参加选秀的年纪。
而此时的朝廷,正在为万历帝的皇长子朱常洛挑选嫡妻人选。
这年二月,所有参加选秀的淑女开始进行一轮轮的筛选,在历经五个月后,到了这年七月礼部最终选定了三位淑女,而郭氏便是其中之一。其中有一位淑女因为是庶女而被取消了资格,可想而知郭氏是父亲嫡出的女儿。

最终郭氏被选中,为皇长子朱常洛的嫡妻。
这一年朱常洛,已经18岁,早已到了该大婚的年纪,毕竟万历帝16岁时便大婚。
然而,虽然嫡妻的人选已经选定,万历帝却迟迟没有让皇长子大婚。
而是拖到了3年后,皇长子朱常洛已经21岁时才正式大婚。
这究竟是为何呢?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万历帝并不喜欢皇长子朱常洛,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祖制,在皇后王喜姐没有生下嫡子的情况下,万历帝应当将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立为太子。
然而万历帝宠爱郑贵妃,爱屋及乌十分宠爱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便想要将爱子立为皇太子。而且万历帝嫌弃王恭妃是宫女出身,如此便迟迟不肯将皇长子立为太子,为此大明王朝便出现了长达十几年的国本之争。

哪怕群臣多次上奏折指责郑贵妃“后宫干政”,但是万历帝就是“已读不回”,仍旧如往常一样宠爱郑贵妃母子。
得知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身处深宫的李太后(万历帝生母)很是同情王恭妃这位儿媳,不得不亲自出面,直接质问儿子:为何不长孙立为太子?
在听到儿子说“他是宫女生的”这句话后,李太后十分生气地反问万历帝:你难道不是宫女生的吗?
李太后其实也是宫女出身,得到明穆宗的宠爱后生下了万历帝,母凭子贵被封贵妃,儿子继位后被尊为太后。
在母亲施压与群臣的劝谏下,虽然万历帝很不情愿,但还是在万历二十九年十月时下旨:
将皇长子朱常洛立为皇太子!

至于其他的儿子,包括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均被封藩王。
在皇长子朱常洛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后的次月,早已被选为朱常洛嫡妻的郭氏,被定为太子妃。
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来得十分不易,作为朱常洛生母的王恭妃不仅没有“母凭子贵”被晋封为皇贵妃,反而被幽禁在了景阳宫不得自由;或许这也注定郭氏虽被选为太子妃,但她的一生也不会顺遂。
万历三十年二月,被封太子不久的朱常洛正式迎娶太子妃郭氏。
在朱常洛之后,大明王朝虽然又出现了一位太子——崇祯皇帝的嫡长子朱慈烺,但是朱慈烺还没有迎娶太子妃,明朝便结束了;所以在郭氏之后,大明王朝再没有出现太子妃,郭氏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位太子妃。
根据《酌中志》的记载,郭氏入宫后曾跟太子一起住在南配殿。

郭氏被封太子妃,便是未来母仪天下的皇后,按照朝廷的规矩,自然会恩及她的家人。郭氏的父亲郭维城被封博平伯,后来晋封爵位为伯平侯。在郭维城去世后,郭氏的兄弟郭振明承袭了爵位
这一年,郭氏17岁。
成为太子妃后,按理说郭氏可以安享太子妃的尊荣与地位;
然而郭氏的日子并不安稳,因为夫君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当。
不仅郭氏的婆婆王恭妃被囚不得自由,而且虽然皇三子朱常洵被封福王,但迟迟没有离京就藩,即便是群臣多次劝谏,万历帝还是多次找寻借口将爱子留在京城。甚至在万历三十一年时,又有人说:万历帝想要废掉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改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因为此事,万历帝抓了不少人。
便是在这样战战兢兢的生活中,郭氏坐着并不稳当的太子妃之位。

若是郭氏能够与夫君举案齐眉,感情深厚的话,自然可以“共患难”,一起想办法稳坐太子妃与太子之位;然而郭氏不仅要为夫君的太子之位担忧,还要饱受夫君的冷落,得不到作为太子妃该有的宠爱。
原本在郭氏刚嫁给太子的前两年,二人的感情还是可以的,郭氏也生下了朱常洛的嫡长女朱徽娟。若是夫妻二人能一直恩爱如常的话,郭氏生下嫡子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万历三十三年,作为太子的朱常洛,身边又增加了不少后妃。
其中有两位李选侍,人称“东李”、“西李”,东李的地位要高于西李。
而太子朱常洛最宠爱的,是地位要低一些的西李。
在西李入宫后没多久,紧随郭太子妃入宫的王氏生下了太子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母凭子贵晋封为才人,在太子宫的地位仅次于郭太子妃。

虽然王才人名义上的地位要低于太子妃郭氏,但是郭氏因为没有生下儿子,其实际地位其实并不如王才人,这让郭氏在太子宫的日子过得并不顺遂。
然而郭氏性格软弱,再加上不得宠,似乎人人都可以欺负的样子。
十分得宠的西李,便挑唆太子与太子妃之间的关系。
在西李的挑唆下,生性寡恩的太子朱常洛,也慢慢冷落了太子妃郭氏。
甚至朱常洛,还会无缘无故地责骂郭氏。
这让生性要强的郭氏,如何能忍受呢?
而唯一的女儿朱徽娟的夭折,又给了郭氏极大地打击。
万历三十八年,尚且只有7岁的太子嫡女夭折,郭氏唯一的指望也没有了。
而在郭氏备受冷落的同时,太子接连出生庶子庶女:

万历三十四年,王才人在生下太子长子后的次年,又生下太子的第二个儿子朱由㰒;
万历三十七年,王选侍生下太子的第三子朱由楫;
万历三十八年,李选侍生下太子第四子朱由模;
万历三十九年,刘淑女生下太子第五子朱由检
.......
除此之外,太子朱常洛还有五六个女儿接连出生。
没有夫君的宠爱,也没有作为太子妃该有尊荣与地位,只能看着夫君与其他的妾室恩爱生子,郭氏心情抑郁,很快便病倒了。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病逝了,去世时尚且只有28岁而已。
按理说,郭氏是太子朱常洛的结发妻子,去世后应当按照太子妃的规格下葬。
然而,万历帝却不愿意按照太子妃的规格将儿媳下葬。
群臣为此而十分不满,纷纷上疏劝谏万历帝,为此郭氏迟迟没有入土为安。

其实郭氏的身后事如此不顺,也并非没有预兆,毕竟郭氏的婆婆王恭妃(早已被晋封皇贵妃)去世后,虽是按皇贵妃的规格下葬(群臣劝谏的结果),但是陪葬品很少,而且下葬后无人守坟。
作为太子生母的王恭妃都如此,更何况是太子的发妻郭氏呢?
一直到郭氏去世两年后,因为宫中发生了梃击案,万历帝为了维护宠爱的郑贵妃,才不得不将儿媳郭氏追谥为“恭靖端懿温惠太子妃”,为郭氏挑选吉地安葬。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作为皇三子的朱常洵被封福王,但是因为有父皇万历帝护着,便迟迟没有就藩;甚至在太子妃郭氏去世这一年,朱常洵还留在京城。虽然有人进言说:郑贵妃与福王想要谋害太子,万历帝还是十分维护郑贵妃与福王,只是答应让福王就藩;
但是因为郑贵妃的缘故,福王还是没有离开京城。

原本郑贵妃借口福王第二年为李太后庆贺寿辰后便离开京城,但李太后在万历帝四十二年二月时病逝了;如此郑贵妃便再没有任何借口将儿子留在京城,福王终于离开京城,就藩洛阳。
在福王就藩的次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三年,梃击案发。
意图谋害太子的张差,供出是郑贵妃身边的太监庞保、刘成指使自己这样做的。
朝臣们得知后,自然认为郑贵妃才是主谋。
郑贵妃顿时慌了,万历帝为了保护爱妃,做了三件事:
让爱妃放低姿态,去求太子原谅;
让皇后王喜姐,去劝说太子,不要将此事闹大,安抚百官;
此案后不久,万历帝下旨,将儿媳郭氏追谥为“恭靖端懿温惠太子妃”,并且下旨礼部为太子妃挑选吉地修建坟园。与此同时,因此案,郭氏的婆婆、已经去世四年的王恭妃也得到了作为皇贵妃该有待遇,万历帝不仅为王恭妃修葺坟园,而且还派人看守。

按照明朝的规矩:
若是妃嫔没有生育子嗣去世的话,二字谥号即可;
若是妃嫔生有子嗣的话,可享四字谥号;
如此万历帝给郭氏四字谥号即可,然而万历帝为了让太子不再追究梃击案,而直接给了郭氏六字谥号;在郭氏之前,也仅有明宪宗朱见深十分宠爱的万贵妃有六字谥号。
万历帝此举,无疑也是在“稳固”太子的地位。
在郭氏入土为安三年后,万历帝病逝了,作为太子的朱常洛继承了皇位,史称明光宗。
明光宗继位后,除了考虑给生母皇太后的尊号,自然也要考虑将发妻追谥为皇后。
然而这些事情都还未定下,明光宗这位“一月皇帝”便去世了。
明光宗去世后,其长子朱由校继位,史称明熹宗。
明熹宗继位后,终于在泰昌元年十一月为嫡母郭氏定好了谥号孝元昭懿悊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简称“孝元贞皇后”。

郭氏虽然从未做过一天的皇后,但是她作为明光宗的发妻,其谥号自然要系帝谥“贞”,而且要与明光宗合葬庆陵、神牌升附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