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我加入了一个"躺平娃"家长互助群,群里四五百位家长,都在为孩子厌学在家而焦虑。我的女儿小月,当时14岁,正处于这样一个叛逆期。
记得那天,我端着热腾腾的饭菜叫她:"小月,饭要凉了,快来吃!"她头也不抬,不耐烦地"啧"了一声:"说了不吃!你烦不烦啊!"话音未落,手一挥,饭碗"啪"地摔在地上,饭菜洒了一地。那一刻,我几乎认不出眼前这个暴躁的女孩是我曾经乖巧的女儿。
成长的断层小月本该读初二,却已经大半年没进过教室了。回想起来,我深感愧疚。在她小时候,我和丈夫工作繁忙,她一直跟着农村的爷爷奶奶生活。直到四年级下学期,老师打来电话说她数学只考了40多分,拼音都认不全,我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把她接到城里。
刚来城里时,小月怯生生的,见人就往我身后躲。这与她在农村时判若两人——那时她活泼开朗,能跟着爷爷奶奶下地干活,见了邻居亲戚都能聊上几句。农村老师曾夸她"脑瓜子灵",只是基础没打好。
网课时代的困境上了初中后,学校开始推行网课。电脑往桌上一放,就让孩子自学。基础薄弱的小月对着屏幕听讲,如同听天书一般。有一次小组作业没完成,群里几个孩子语音嘲笑她是"土包子",还有人编顺口溜取笑她"拼音都不会,上网课瞎混"。
这件事她憋了很久没说,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躲在被子里哭泣,才知道真相。从那以后,她彻底沉迷手机,放学就把自己锁在屋里,整宿刷短视频、玩游戏。成绩直线下滑,数学从及格线跌到了20多分。

去年五月,因为托管班老师要收她手机,她直接跑出小区。我和丈夫举着手电在大街上找了两个小时,最后在超市门口的台阶上找到她。小脸冻得发紫,却还倔强地说"不用你们管"。
我们尝试把她送回老家让爷爷奶奶管教,结果她在车里又哭又闹,死死抓着车门把手不放。从那以后,她彻底拒绝上学,整天躲在房间玩手机,不好好吃饭,说话不是翻白眼就是吼人。
教育迷思的反思像许多绝望的父母一样,我开始疯狂搜索"孩子厌学"、"沉迷手机"的解决方法。铺天盖地的文章告诉我:孩子变成这样是因为家长控制欲太强、要求太高、不理解孩子。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给他无条件的爱和自由。
抱着巨大的愧疚和"赎罪"心理,我开始实践这种教育理念:
她不起床?好,睡吧,我给她请假
玩手机不吃饭?好,想吃什么点什么
关在屋里?好,不打扰,饭放门口
吼叫摔东西?忍!让她发泄
我以为用隐忍和"无条件的爱"能让她感受到安全,最终主动改变。然而现实给了我沉重一击——我的"无条件接纳"换来的是变本加厉的索取。
真正的教育觉醒直到有一天深夜,她打完游戏出来命令我煮面。我强忍疲惫做好后,她却因为放了葱直接把碗摔在地上。看着女儿那张写满厌烦的脸,我终于明白自己陷入了教育误区。
真正的"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这个人,接纳她的情绪和不完美,理解她行为背后的痛苦。但绝不是无底线纵容错误行为和伤害他人的举动。我的"接纳"背后是恐惧、赎罪和交易期待,这不是爱,而是溺爱。

明白了这些,我不再盲目焦虑,而是有方法地帮助女儿重建生活:
1. 建立生活节奏
不再让她昼夜颠倒,每天固定时间轻轻敲门提醒起床。起初毫无反应,但我坚持不放弃。一周后,奇迹发生了——她开始回应并走出房间。周末晚上,我们全家一起看电影,这成为新的家庭仪式。
2. 创造价值感
当家庭氛围缓和后,我开始"使唤"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书架螺丝松了,我请她帮忙:"闺女,妈搞不定了,你手巧快来!"她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完成了。我立即给予真诚赞美:"太棒了!比妈强多了!"
3. 重建自信心
通过日常小事让她重新体验"我能行"的感觉。手机连不上WiFi时,我假装束手无策:"这高科技还得你来!"她解决问题后,那种久违的成就感开始回归。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简单的放纵或控制,而是在理解与引导间找到平衡。如今,小月正逐步走出阴霾,我们的生活也重新找到了节奏。这段艰难的成长之路,不仅改变了孩子,也重塑了我作为母亲的认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