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了,在古代,你是啥人,死后就得到啥称呼,一点也不能马虎。

迎曼溪学 2024-11-12 10:44:37

朋友们,你知道吗?在古代中国,人们去世后的称呼可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去世”、“逝世”等词语,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去世,有着各自特定的说法。

古书《幼学琼林》就有这样的描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童子死曰殇。”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解读这些称谓背后的含义。

为啥说“天子死曰崩”呢?在古代中国,天子即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上天的儿子,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当皇帝去世时,称之为“崩”,意味着国家的根基动摇了,象征着皇权的终结和天命的转移。

诸侯是古代中国的封建领主,拥有一定的领土和权力,他们通常是天子的亲戚或功臣。诸侯去世时,称之为“薨”,这个词语相对于“崩”来说较为委婉,但也表示了地位和权威的丧失。

大夫是古代中国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和执行国家的政策。他们去世后,说“大夫死曰卒”,称之为“卒”,这个词语比较中性,没有太多的情感色彩,但也是对他们身份的认可。

士人是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士人去世后,称之为“不禄”,意为失去了俸禄和官职,这也暗示了他们社会地位和文化贡献的终结。

我们知道,庶人指的是普通百姓,他们没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庶人去世后,就简单地称之为“死”,这个词语非常普通,没有特殊的含义。

而童子指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在古代中国,孩子们去世时被称为“殇”,这个字含有悲痛和惋惜的意味,因为孩子们的生命短暂且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在古代,和尚僧人过世不是说“死了”,而是说这个师傅圆寂了。

这是佛教中最常用的对和尚僧人死亡的称呼。

圆寂是梵语的音译,意为“诸德圆满、诸恶寂灭”,表示死者生前功德圆满、诸恶寂灭,达到了修行的最高境界,现已修成了正果。这个词语不仅体现了佛教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独特理解,也表达了对逝者的尊敬和缅怀。

还有名人或者伟人过世,我们通常说,其死亡常被称为“天陨”、“陨落”等,寓意着他们的离世如同星辰陨落,令人惋惜。甚至有时候还追加封号,那是常见不过的事情。

比如孔子,这位中国古代名人,一开始,鲁哀公就给了他个“尼父”的称号,就像是亲爸一样尊敬他。

后来,汉朝的皇帝们也开始追谥孔子,什么“褒成宣尼公”、“褒尊侯”的,听起来就挺有地位的。到了北魏,孝文帝更是直接称他为“文圣尼父”,这可是圣人的级别!

再往后,唐朝的皇帝们也不甘落后,唐太宗就追谥他为“先圣”,后来又加了“宣父”的称呼。唐玄宗更厉害,直接封他为“文宣王”,跟周文王、周武王并列了。这一下,孔子的地位可是大大提高了。

宋朝的皇帝们也是挺有心的,宋真宗先是追谥他为“玄圣文宣王”,后来又改成了“至圣文宣王”。西夏的皇帝更夸张,直接封他为“文宣帝”,这可是人间的帝位啊!

元朝的皇帝,去掉了帝号,又加了个“大成”的称呼,变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们也是继续追谥,什么“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孔子的称呼也是越来越长。

可以说,在古代,绝了,在古代,你是啥人,死后就得到啥称呼,一点也不能马虎。

0 阅读:5

迎曼溪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