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最经典的5首诗,伤时感事,意境深远,唐诗最后的守门人

点墨漫诗意 2024-06-07 21:22:43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本诗是一首凭吊史迹、抒发兴亡之慨的怀古诗。诗中咏叹的台城,亦称苑城,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边上,是六朝故都金陵皇城的遗址。此城最早在东吴时称后苑城,自东晋改为皇城后,一直成为宋、齐、梁、陈四代相沿的都城,这几代中央政府的台省机关也设于此处,所以称为台城。台城历经六朝繁华,既是封建王朝的权力中心,也是帝王将相欢宴歌舞的富贵场所。但到了诗人所生活的晚唐.无情的历史风浪已将六朝的繁华剥蚀殆尽,游踪所及,即目无非“老木寒云满故城”而已。诗人抚今追昔,悼怀六朝的兴盛如梦消逝,感伤唐王朝的衰微已无可挽回,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咏史绝句。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霏霏,细雨濛濛的样子。句意即:江上春雨濛濛江边芳草萋萋,绵延一片。六朝的繁华像春梦一般消逝了,只有鸟儿在空自鸣啼。诗中所描绘的显然是诗人在金陵某处登高远眺而见到的景致。前句中描绘的是江南春草千里一碧,一如往昔,依旧生机盎然;后句所描绘的则是金陵六朝的往昔繁华已化作历史烟云,不复存在。“六朝如梦”从诗人胸由突进而出,所蕴涵的历史兴亡之感叹令人触目惊心。“江雨霏霏”化用《诗经·小雅·采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句,展示了时间的推移所引发的情景变化。鸟儿是不解人世变迁、不知历史兴亡的,它不时发出的欢快的叫声,更令人感悟到六朝如梦的虚寂。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最无情的还是那台城里无数的依依杨柳,依旧年年吐绿,笼罩着十里长堤。诗人的目光在逐渐转移,移至六朝皇城的遗址。六朝时栽植于御河十里长堤的杨柳依旧如江草含青般绿条垂丝,飞花飘絮,一派生机。但在那霏霏春雨、依依柳丝、蒙蒙飞絮如烟雾般笼罩的长堤内,六朝的宫阙却如梦如幻,似有似无。末两句以景结情,台城春柳、烟笼长堤,给“六朝如梦”的喟叹附丽了可感知的意象,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怅惘。六朝繁华已逝,台城之柳却依旧充满生机,这也正是杨柳“无情”之所在。江南草长,春雨霏霏、绿柳笼烟和六朝繁华的过眼云烟在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诗情得到了急剧的升华,突出了历史的无情,时光的无情。

触景生情、状景写境,境以景出,情合境中,往往是怀古诗的基本技法,诗人的这首绝句,几乎全为缘情造境之景语,含蓄蕴藉,空灵隽永,犹如一曲咏叹千古兴亡更替的悠悠挽歌,余韵袅袅,流淌着不尽的哀思。

金陵图

【唐】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金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市及江宁县地,为六朝古都。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诗人以自己的观感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态度。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不过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心态而不画伤心图而已。晚唐诗人高蟾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其中有“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之句。诗人显然是针对此句而发,并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画不成”的真正原因乃是“画人心逐世人情”,那些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画家,为投统治者所好,当然画不出伤心凄凉的图画来。诗人显然是看到了已画成的伤心图,故而以“谁谓”开篇反诘,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你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此联点题,为我们呈现出了六幅以老木寒云为背景而画出的南朝故都“伤心图”,“老木”、“寒云”都是令人伤感的意象。一句“满故城”则鲜明地指出了这六幅图画所画的六朝古都风物并不是那些“心逐世人情”的画家所画的繁华美丽景象,而是六朝衰亡时政治败坏,世风日下,最终繁华成空的事实,也就是诗人所言的“伤心事”。

此诗语调激昂,寓意深刻,不仅对那些粉饰太平、不尊重历史事实的丑恶现象作了有力的驳斥,并点明了发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而且对敢于反映历史真实的六幅“伤心”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体现了诗人实事求是的朴素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此诗亦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世人传诵。

古离别

【唐】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古离别》,属古题乐府杂曲。诗人运用“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这首小诗中描写了在春和日丽、轻烟湿润、翠柳垂丝的良辰美景中,行者与送行者不舍、悲伤的情怀。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漠漠,形容迷迷茫茫的样子;毵毵,形容柳枝浓密下垂的样子;不那,无可奈何的意思;那,同“奈”。句意即:晴朗的天空里淡烟迷迷茫茫,拂笼着一片浓密柔媚的垂柳。无奈离情绵绵,酒仅能喝得半醉。首句描绘了城郊离亭驿馆附近的阳春烟景。诗人与挚友分手在即,离情满怀,但他没有采用通常的以情染景、借景传情的手法,使客观景物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笔下呈现的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春景,焖是漠漠的晴烟,不是濛濛的烟雨;柳是毵毵自若,而不是依依难舍,显然诗人是有意不让景物着上离别时的黯然色彩。在这样的阳春美景中,如果是携友共赏,会是何等的欢快,如今偏偏是分手在即,且自兹一别,人各东西,纵有良辰美景,万种风情,却再无知心之人共赏,因而景又何堪,只是徒增寂寥孤苦而已。诗人在句中愈写春景之美,便愈突出了“良辰美景”再难与共的伤别情怀。紧接着,下句便顺“情”而出,“不那”即无奈,诗人将离情无奈的感受与酒至半酣的情态搭配得非常合适。正因为离情满怀,行者与送行者都没有开怀畅饮的心绪,而且行者还要骑马上路,所以只能是“酒半酣”,而不是“全酣”——烂醉如泥,酒喝到“半酣”的程度,也正是最能痛感“不那离情”的时候,由此可见诗人下笔之准、用情之切。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玉鞭,指精美的马鞭;云外,天外;断肠,因离愁而肠断,形容悲哀到了极点。句意即:下意识地把精美的马鞭指向云天以外的地方,更让人伤心断肠的还是那美好的江南春色。前句中或许正因为离情的过分无奈,诗人与别离的朋友,不得不停杯离席稍事休憩,诗人拿起了马鞭,强烈的离情袭上心头,于是,他把马鞭指向了友人将行的远方。诗人虽未发一言,却已经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后句则似乎是诗人对友人的寄语,诗人以眼前大好春色倍增离愁为立足点,为别离后的友人设想:到了杏花春雨、草绿莺飞的江南,春天的景致比现在所见到的更加美好,更容易激发你与友人共赏的欲念,更容易勾起你心中的愁绪和对友人的思念。一向令人激赏不已的江南春色,一变而为“断肠春色”,这一新奇独特的立意不能不让人为之叹服。诗人为友人设想的别后相思,更浓烈地反衬了眼下的难分难舍之情。

全诗用笔深曲,情景交融,工巧高雅,体现了诗人和友人真挚的情谊。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

【唐】韦庄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丙辰年,即唐昭宗乾宁三年(890)。诗人在鄜州过寒食节,此间他曾到城外踏青游赏,将见到的春日美景和当地的民俗写成了五首七绝,此诗便是其中的一首。此时诗人已经60岁了。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明,清明节通常在阴历三月,因本年闰正月,所以在二月。句意即:满街都是杨柳的嫩绿枝条,远看好似轻烟一片,这如画的烟柳画出了清明二月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我国黄河流域,每年阴历二月中旬至三月,到处春光明媚、景色怡人。诗人此刻身在陕西,所看到的正是这美丽的北国之春。一个“烟”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刚刚萌芽的柳芽儿那抹淡淡的嫩黄,显得十分贴切而生动。一个“画”字则正是这如烟柳色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暗示了这如烟的柳色恰好勾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好是,意义同“好似”。“花树”,此诗指亭亭玉立的女子。撩乱,纷乱。句意即:隔着帘子朝那边望过去,好像有许多束盛开的鲜花在摇来晃去,原来是欢度节日的姑娘们在荡秋千。这两句描绘的是一幅活动的景物图:开满鲜花的树上,如花般的姑娘们正在开怀摇荡秋千,鲜花和姑娘们如花般绽放的笑容相互辉映,让人更觉春意盎然。而这一切又都是诗人隔帘所见,那种朦朦胧胧的美感更给本诗增添了如画般的意境,让人心醉神迷。结句一“撩”一“送”,生动地刻画出姑娘们的天真与俏皮,为这美丽的春景图又添上了一抹鲜活生动的色彩。

全诗用语清新典雅,格调婉曲优美,一幅令人心醉神往的春景图在诗人笔下跃然而出,清爽怡人,令人回味。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全都熔铸在了他细腻的笔端。

章台夜思

【唐】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这首诗当是诗人寄给在越中家属的。当时正值晚唐诸侯割据,战乱纷起,故末两句说“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全诗抒发的是因战乱纷争,羁旅他乡,有家难归的深沉哀痛。

首联“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凄清的琴瑟之音伴随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如怨如诉,似在埋怨这漫长的黑夜。一个“怨”字,一个“哀”字堪称点睛之笔,烘托出一个凄清冷寂的典型环境,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

颔联“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两句承上,诗人塑造了一个这样的鲜明形象:驿馆内,夜阑人静,桌上一盏油灯泛着淡黄色的微光,在窗外不时袭来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一弯残月清冷的光射进屋内。“孤灯”“残月”倍增羁旅他乡、有家难归的无限哀怨。

颈联“芳草已云暮,故人殊不来”,芳草无情,亲人更在芳草外,傍晚时候,伫望伸向芳草尽处的回归之路,有家难归,亲朋故友无一人前来。“故人”一句与上联的“孤灯”句遥相呼应。尾联“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直抒胸臆,点出了客旅他乡,思念亲人的无尽哀愁。杜甫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著名诗句。由于山河阻隔,更由于战乱纷纷,即使写好了家书也无从寄出去,天空南归的大雁急飞而过,不禁牵动了诗人久居他乡,思念亲人的缕缕情思。是啊,大雁尚且能按时南归,而诗人羁旅他乡,却是有家难归,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呢?

全诗紧扣一个“思”字展开,字里行间浸透了诗人的羁旅情愁。同时又通过“孤灯闻楚角”一句,将乡愁与战乱巧妙地联系起来,将一般的思乡愁绪上升到一种黍离之悲,表现出明显的晚唐时代哀音。

0 阅读:31

点墨漫诗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