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东西两晋司马氏并未被刘裕灭族,有不少后人在东晋灭亡后逃脱大难

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据说是东晋灭亡后,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派人尽屠东晋司马氏满门,使得自汉末三国以来的司马氏完

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据说是东晋灭亡后,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派人尽屠东晋司马氏满门,使得自汉末三国以来的司马氏完全被灭族。这种说法引起了很多历史爱好者和网友们的追捧,各种声讨司马氏的文章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然而从史书上看,东西两晋司马氏并没有在这场灭族大难中完全消失,仍然有少量的司马氏族人逃脱了大难,继续在历史的场合中沉浮,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诺大的名声。本文就从刘裕灭族司马氏的起因出发,看看他是处于什么考虑要消灭这个家族的,司马氏又是怎么逃脱大难的。

东西两晋的皇族宗室司马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显赫的名声。尤其是在曹魏时期为西晋奠定基础的司马懿父子,更是成为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枭雄人物。他们帮助曹魏统一了北方,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政治基础,建立了与季汉、孙吴所抗衡的割据王朝,可谓是威名赫赫。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更是在祖辈的基础上将家族的基业推到了极致,一举消灭三国,成为历史上有数的能统一天下的皇帝。然而司马炎建立的晋朝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西晋仅仅五十一年便在五胡乱华中覆灭,东晋也不过偏暗江南百年而已。

从史书上看,司马氏建立的两晋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王朝。自从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这个国家就内乱不断。不是因为司马氏宗王为了争权夺利引发“八王之乱”,就是外族趁着西晋的虚弱入侵,造成了“五胡乱华”的灾难。即便是偏安江南之后,东晋也无法维护地方的太平。他们不但要面对北方胡人王朝的南侵,江南门阀各家也互相争权夺利,使得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在这些内乱中,出身于北府军的将领刘裕脱颖而出,平定了桓玄之乱,荡平了各地的藩王和割据势力,建立了南朝宋,结束了司马氏对中原的统治。

刘裕取代了东晋之后,第二年便派人处死了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标志着司马氏在中原各地的统治彻底结束。然而司马德文之死并不是司马氏灾难的结束,而是灾难的开始。此后刘裕派人按照司马氏宗室族谱,大肆捕杀司马氏的宗亲,几乎将司马氏一族完全灭族。刘裕这样的做法也开启了一个很坏的先例,那就是改朝换代后新朝皇帝必然对旧朝皇族赶尽杀绝。此后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在改朝换代中,必然回处死旧朝的上一代皇帝,像汉献帝刘协、魏元帝曹奂这样安享晚年的亡国之君,已经很难在历史上再现了。

对于刘裕灭族司马氏的说法,在后世的文人笔记中众说纷纭。综合各方面的说法来看,大致可以氛围三种原因。第一种是认为,司马懿父子当初对曹魏太过残酷,开启了权臣弑君夺权的先例,所以遭到了刘裕的报应。这种说法认为,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后,违背了洛水之誓的约定,屠杀曹魏大将军曹爽及家族三族,开启了政变中出尔反尔撕毁协议的先例,为世人所不齿。而司马昭为了篡夺皇权,派人当街刺杀曹魏第四位皇帝高贵乡公曹髦,其弑君的罪名不可饶恕。很多人认为,刘裕派人灭族司马氏,就是为了报复司马懿父子的恶行。

这种说法其实非常天真,刘裕和曹魏基本上没有啥交集。如果按照刘裕祖上楚元王刘交的脉络走,刘裕算是汉朝的皇室宗亲。汉朝是被曹丕篡夺皇位的,刘裕对曹魏即便有感情,恐怕也是恨多于爱的,他又怎么可能为了曹魏而报复司马氏?就他弑杀最后一位亡国之君的举动来看,刘裕也是坏了先例的。毕竟魏文帝曹丕和晋武帝司马炎都是善待了亡国之君的,刘裕坏此先例,其道德水准比司马懿父子也高不到哪里去。从这些历史事实来看,刘裕不可能,也不会因为曹魏的旧事而怨恨司马氏,两者并没有直接关系。

第二种说法认为,西晋建立后,除了开国皇帝司马炎时期比较兴盛,而且消灭东吴统一天下外,其他时候晋朝都处于混乱内斗状态。这种内斗不论是“八王之乱”,还是后来的“五胡乱华”,都与司马炎坚持将皇位传给晋惠帝司马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司马衷成为傀儡皇帝,造成西晋政治混乱,内斗频繁,这才给中原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即便是在司马睿建立东晋后,在以琅琊王氏为首的南渡各门阀世家掌控朝廷的政治背景下,东晋依然是内斗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刘裕是民间的南渡侨民,所以对司马氏非常憎恨,才有了灭族的想法。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晋朝在统一天下过程中消灭了汉朝刘氏最后一个政权,那便是三国之一的季汉刘禅。作为楚元王刘交的后人,刘裕肯定对司马氏消灭刘氏耿耿于怀,所以将司马氏灭族也是为季汉政权报仇。第二和第三种说法是非常天真的,基本上是不懂政治的人才会说出的傻话。刘裕不是什么儒家道德之士,也没有什么解救苍生的想法。他是从一个大头兵做起,一步步的打到北府军首领的位置,然后平定各方建立政权的。和司马氏的宗王们一样,都是为了权力和野心,不是什么善类,更不为为民请命的屠杀司马氏报仇。

从汉朝历史看,刘裕虽然是汉朝宗室之后,但血脉已经非常薄弱了。况且刘备和刘禅都是刘邦之后,而刘裕是刘交之后,这之间的关系差了十万八千里,刘裕又有什么必要为了季汉的旧事而屠杀司马氏满门?况且司马昭父子对刘禅还是不错的,刘禅在西晋初年得以善终。以司马昭派人灭汉的缘由来屠杀司马氏满门,这完全是说不通的。这些网络上的说法,都是比较天真的文人的想法,根本不切实际。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形势看,刘裕灭司马氏满门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避免司马氏死灰复燃,威胁到刘宋的统治。

前文讲过,晋武帝司马炎统治期间搞了一个政策,那就是将军权和地方政治权力分给了司马家的各路宗王,以宗王和藩王来治理天下。他的这个想法是基于各大门阀豪强势力太大,军权太重,威胁到了晋朝朝廷的长期发展。所以他效仿汉高祖刘邦分封的方式处理宗王事务,以地方宗王来压制地方豪强门阀。这个做法实际上是开历史倒车的,这也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大患。西晋的这种政治格局延续到了东晋,所以东晋也是地方宗王和地方豪强门阀利益交集的形势。当这些利益链达成联盟后,便会有极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这里面有个先例,那就是两汉之交的乱世。正是因为代表地方刘氏诸侯王的刘演、刘秀、刘玄等人纷纷起兵反对王莽的新朝,这才使得地方叛乱不断扩大。最终王莽的新朝只存在了十五年便被灭亡,后来刘秀因此而建立东汉,延续了汉朝的国祚。刘裕屠杀司马氏满门,本质上就是要避免刘秀的故事在司马氏身上重演。刘裕建国时已经快六十岁了,而他的儿子刘义符才十五岁。虽然刘裕消灭了很多地方割据势力,但地方豪强的势力依然很强,司马氏在民间仍然又很多的血脉,他们与地方豪强有着各种的利益交换。

刘裕担心的是,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还未成年的刘义符无法掌控国家政权。如果有人与司马氏勾结,以晋朝复国的名义起兵反宋,很可能造成第二个刘秀。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刘裕尽杀司马氏,不给各地门阀豪强在政治上拥立新君的机会。实际上从历史发展来看,刘义符即位后不久,便与几位顾命大臣发生冲突,然后被联手废杀。接着顾命大臣又拥立了刘义符的弟弟刘义隆登基称帝,过程中引发了不小的动乱。如果此事司马氏还有名正言顺的后人存在,这些权臣也许就不会拥立刘义隆,而是要重新复辟东晋了。

从刘宋存亡延续的角度看,刘裕屠杀司马氏满门就是为了自己的家族能够长期割据江南,成为与北方抗衡的割据政权。如果这个政权不存在了,他为之辛苦的一辈子将毫无意义。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枭雄来说,这才是正确的思路。而私人仇恨和报复什么的,都是腐儒文人主观臆测的想法,说出来也是贻笑大方。尽管刘裕对司马氏下了狠手,但司马氏并没有因此而绝嗣。比如宋朝史学家司马光就是安平王司马孚的后人,而司马光也以此为荣。如果刘裕屠杀了司马氏满门,怎么会留下安平王司马孚这一支呢?

实际上从历史文献方面考证可以看出,刘裕派人屠杀司马氏满门,主要是集中在东晋皇室主支,也就是建立东晋的司马睿这一血脉后裔。对于其他血脉后裔的司马氏旁支,只要没有太大的势力,都不会严格的屠杀。比如北魏大臣司马楚之,在刘裕登基称帝后逃到北魏称臣,因而逃过一劫。他的父亲是东晋益州刺史司马荣期,在与刘裕的作战中被参军刺杀而死。如果刘裕要杀尽司马氏,又为何会放走司马楚之呢?除此之外,在南北朝时期也有很多司马氏后人在南朝任职。比如精通三礼的司马筠,其祖担任刘宋司空从事中郎,其父担任萧齐奉朝请。

从司马氏宗谱来看,这些逃过一劫的司马氏后人,都不是司马睿的子孙,而是司马懿及其兄弟后裔。这些并非正统的司马氏后人,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有限,不会在政治上对刘宋朝廷形成威胁,所以刘裕杀人时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的主动像刘裕靠拢,在刘宋朝廷任职,证明了刘裕登基称帝的合法性。如果刘裕把他们不分青红皂白一改诛杀,岂不是证明自己皇位来历不正?刘裕即便是兵将出身,但也不是如此无知之辈吧?那些因为刘裕诛杀司马氏而欢呼的,恰恰在证明刘裕的愚昧。刘裕作为两晋南北朝最杰出的军事家,怎么可能如此无知?

综上所述,刘裕诛杀司马氏,只是为了自己和新建的刘宋朝的政治前途考虑,而不是为了什么私人恩怨,更不是为了儒家道义。他这么做是为了给儿子刘义符铲除后患,也是瓦解门阀世家与司马氏皇族之间的利益链。因此他的将所有的目标集中在司马睿一系的东晋皇室上,对其他的司马氏子孙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司马氏并没有因为刘裕的称帝而灭族,南北朝及其后来的中原王朝中,依然能活跃着司马氏的身影。那些以偏概全进行解读的,只不过是好事之徒,根本不懂得历史,更不懂得政治。

评论列表

爱情钥匙
爱情钥匙 9
2025-11-09 07:06
君不见桓玄大哥的头颅还在建康城头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