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咳嗽,但以为是换季感冒,没太在意。"直到确诊为早期肺癌,才惊觉自己的肺已经生病了。我国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肺癌,而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到中晚期。
肺癌不是"老年病",它正在悄悄靠近你!
肺癌的“进化史”:从细胞突变到致命肿瘤
1. 正常细胞的“叛变”之路
肺泡上皮细胞在持续损伤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如EGFR、KRAS、ALK基因)。当抑癌基因(如TP53)失活、原癌基因激活时,细胞开始无限增殖,形成直径仅1-2毫米的微小病灶。此时,免疫系统本应启动清除程序,但狡猾的癌细胞会通过表达PD-L1蛋白“伪装”成正常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2. 肺癌的“家族谱系”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5%,包括腺癌(最常见类型,与吸烟关联较弱)、鳞癌(多见于中央气道,与吸烟强相关)、大细胞癌
小细胞肺癌(SCLC):占15%,生长迅速,易早期转移,与吸烟高度相关
罕见类型:类癌、肉瘤样癌等,占不足1%
数据冲击: 我国肺癌发病率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长,女性患者比例从10年前的20%升至35%,厨房油烟成为重要诱因。
关键洞察:从第一个细胞癌变到形成可被影像学发现的肿瘤,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之久。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预防和早期干预的窗口期。
1. 头号通缉犯:烟草
一手烟:吸烟者罹患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0-25倍。风险与吸烟量、吸烟年限呈正相关。
二手烟:同样致命!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可使非吸烟者患病风险增加20%-30%。
三手烟:烟雾残留在家具、衣物上的有害物质,仍在持续造成伤害。
2. 环境“隐形杀手”
室内空气污染:
氡气: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是肺癌的第二大病因,可能存在于地基、建筑材料中。
厨房油烟:中式烹饪产生的油烟含有大量致癌物,是女性非吸烟者肺癌的重要诱因。
室外空气污染:PM2.5等细微颗粒物可直达肺泡,携带多环芳烃等致癌物。
职业暴露:石棉、砷、铬、镍等工业原料的长期接触者。
3. 内在因素
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肺癌患者,个体风险会增高。
慢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纤维化患者是高风险人群。
年龄:年龄增长,细胞修复能力下降,风险升高。
早期肺癌之所以凶险,在于它的“沉默”。但你的身体仍在努力发出微弱的信号,请务必留意:
早期可能出现的“非典型”信号:
1. 持续不愈的刺激性干咳:不是感冒,却咳个不停,或咳嗽性质发生改变。
2. 痰中带血丝或血点:哪怕只有一次,也值得警惕。
3. 胸痛:不剧烈的、位置固定的隐痛或钝痛,随呼吸、咳嗽加重。
4. 声音嘶哑:肿瘤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突然变得嘶哑且难以恢复。
5. 气短、喘息:稍微活动就感觉呼吸困难,仿佛空气“不够用”。
中晚期更明显的“警报”:
1. 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的肺炎。
2. 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食欲不振。
3. 骨痛、头痛等可能预示远处转移的症状。
核心提示:出现上述任何症状,不代表你一定患癌,但它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你的肺部可能正处在危险中,需要立即请专业医生进行评估。
很多人一听到"肺癌"就绝望,但现代医学已经取得巨大突破:
1. 早期发现,治愈率高达95%
"如果能在早期发现,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早期肺癌(Ⅰ期)患者,单纯手术切除的治愈率极高。但遗憾的是,约70%的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
2. 靶向治疗:精准打击癌细胞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靶向药物能精准打击癌细胞"——如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使用吉非替尼等靶向药物,效果显著,副作用小。
3. 免疫治疗:激活身体"抗癌大军"
"免疫治疗让身体自己'打癌',效果显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能激活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尤其对晚期肺癌效果显著。
4. 早期筛查:关键在"早"
"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筛查的金标准"——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可早期发现肺癌,提高治愈率。
别担心,肺部健康并非遥不可及!通过以下简单行动,你就能给肺"减负":
1. 戒烟:从"现在"开始
"戒烟是预防肺癌最重要的措施"——无论你吸了多少年烟,戒烟都能显著降低肺癌风险。戒烟后10年,肺癌风险降至与不吸烟者相当。戒烟不是"做不到",而是"开始做"。
2. 空气"净化":给肺一个好环境
家中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污染物
做饭时开油烟机,减少油烟吸入
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时户外活动
3. 早期筛查:别等"警报"响了才行动
40岁以上,有吸烟史或家族史者,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
长期暴露于高污染环境者,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
有肺癌早期症状(持续干咳、痰中带血等),立即就医
从今天开始,给肺一个"健康未来"
肺癌不是"不可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生存率可显著提高。不要等到症状严重才就医,你的肺值得被温柔以待。
现在就行动:
1. 检查你的生活方式:戒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2. 关注你的身体:持续咳嗽超过2周,及时就医
3. 定期体检:40岁以上,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