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个细节看懂何绍基行书:歪歪扭扭的字为啥被称神品?

嘿,喜欢书法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一件能让你眼前一亮的好东西——何绍基写的行书苏诗横披。我第一眼看到这件作品时,心里咯噔

嘿,喜欢书法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一件能让你眼前一亮的好东西——何绍基写的行书苏诗横披。我第一眼看到这件作品时,心里咯噔一下:这字怎么写得这么“别扭”却又这么带劲?就好像看见一位老师傅打太极拳,动作看似歪歪斜斜,实则每个关节都藏着巧劲。咱们普通人看书法,总爱盯着王羲之、颜真卿那些古代大家,但今天要说的何绍基,他的字就像陈年老酒,初尝有点冲,越品越上头。别着急划走,我保证用最直白的大白话,带你看懂这位清代书法高手到底在纸上玩了什么“魔术”。先说说他手里那支笔是怎么动的。何绍基写字有个绝活——他执笔像老鹰抓小鸡,三个手指掐着笔管最顶端,手腕悬空,整条胳膊都得跟着运笔走。这么写字累不累?当然累!但正是这种“自讨苦吃”的法子,让他下笔带着一股生涩又劲道的力道。你仔细看横披里的笔画,很少有光滑溜直的线条,反而像老树枝干,处处是微微的颤抖和顿挫。这不是手抖,是高手刻意追求的“屋漏痕”效果——就像雨水顺着墙壁往下渗,痕迹蜿蜒却自然有力。他写一横不是直接划过去,而是笔尖先往下蹲一蹲,再缓缓推出去,中间还会悄悄调整方向,收笔时轻轻回锋。这种用笔方法,让每个笔画都像揉过的面团,筋道十足。再来看字的间架结构。外行可能觉得何绍基的字歪歪扭扭像喝醉了,其实人家在玩一种高级的平衡游戏。比如“明”字,他把左边的“日”写得又窄又高,右边的“月”却压得扁扁的,乍看很不协调。但妙就妙在——他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和重心偏移,让两个字部件像两个互相倚靠的杂技演员,反而站得更稳。这种结字方法叫“险中求稳”,就像搭积木,故意把重心放在意想不到的位置,反而比四平八稳更有味道。他特别爱把字的上半部分往左挪,下半部分往右拉,形成一种拧毛巾似的张力。你试着用手遮住某个字的一半,会觉得马上就要倒了,但看完整个字,却意外地发现它站得比谁都牢。这件横披最让人拍大腿的,是何绍基对墨色的把控。他蘸一次墨能连续写七八个字,从浓墨重彩写到飞白丝丝,整个过程像听一首渐弱的乐曲。开头几个字墨饱笔沉,笔画粗壮如壮汉跺脚;写到中间墨量适中,线条开始变得灵动;最后两三个字墨快干了,纸上出现丝丝白痕,像轻烟缭绕。这种“墨韵”不是偶然得来的,需要精准控制笔速和提按。快的地方如疾风过隙,慢的地方似老牛拉车,速度变化让整行字产生音乐般的节奏感。更绝的是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前一个字收笔的指向,正好牵着下一个字起笔的方向,整行字像一条扭动着前进的长蛇。看到这儿你可能要问:这种风格该怎么学?我劝你先别急着临摹。何绍基的字就像高度白酒,新手直接喝容易呛着。建议分三步走:先老老实实练两年颜真卿打底子,把笔力练扎实;再找点清代人的墨迹看看,理解他们怎么用笔;最后尝试用何绍基的执笔法写自己熟悉的诗词,感受手臂带动笔杆的滋味。最重要的是——别追求一步就像,他那些看似歪斜的结构,其实是从篆隶的古朴里化出来的。要是你写字总被人说“太板正”,倒是可以偷学几招他的“歪招”,保准能让字立刻活起来。现在书法圈有个误区,觉得把字写得工整漂亮就是好。但看看何绍基,他故意打破常规的用笔和结字,反而创造出独特的辨识度。咱们日常练字时,不妨也试试:同样的字用不同速度写三遍,感受快慢带来的线条变化;或者故意把某个偏旁写大一号,再想办法通过其他笔画找回平衡。这些练习就像健身时加负重,可能刚开始别扭,但突破之后就会发现新天地。记住啊,好的书法不是复印机,而是带着思考的每一笔都在做选择题。

评论列表

张磊
张磊 5
2025-11-05 13:29
不是好字

墨海书画 回复 11-05 15:34
感谢支持

风景
风景
2025-11-05 19:55
原来自古以来就有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