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两首小诗,同样是写水,一首写有月,一首写无月,都写得唯美空灵

熟悉中华传统文化的都知道,唐代是诗的巅峰,宋代是词的巅峰。唐宋以后,诗词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但即使是这样,唐宋的余晖,依

熟悉中华传统文化的都知道,唐代是诗的巅峰,宋代是词的巅峰。唐宋以后,诗词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但即使是这样,唐宋的余晖,依然照耀着中华大地。明清时代的诗坛,虽然没有了唐宋的那种群星璀璨,但还是有个别熠熠生辉的明星。

这些明清诗词中,有两首别样的山水小诗。都是写夜水,一首有月,却不直接写月,而是写得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一般;一首无月,本该漆黑一片,却写出了壮美的星河。这两首诗,所写的都是日常司空见惯的夜景,但都写出了新意,可见作者笔力之深厚。

第一首是明代诗人袁中道的《夜泉明》,袁中道出身“公安三袁”,讲究的是“性灵说”,这首诗可以说是集中展现了他的主张: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山白鸟忽鸣”,皎洁月光倾泻山间,惊起宿鸟倏然啼鸣。在这半句诗中,“山白”是视觉,而“鸟忽鸣”则是听觉。五个字,既有视觉,又有听觉,而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着非常立体的感觉。

大诗人王维有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也是既有视觉,又有听觉,也是动景相结合。而这首诗中,只用了五个字,表达了相同的意境。

“石冷霜欲结”,这半句诗,则又从触觉到感觉。“石冷”是诗人的一种触觉,而“霜欲结”,则是诗人的一种感觉。

触手之间,是清冷的山石;天地之间,仿佛凝霜欲结。

这里的“霜欲结”,未必是真的霜欲结,可能是冰冷的月光投射到空气中,给诗人的一种感觉。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这句诗,是全诗意境升华之笔。月光与流泉相遇,瞬间发生奇幻的“化学变化”:潺潺泉水不再是液态,而是凝结成整溪流动的冰雪。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所谓“化为一溪雪”,也不是真正的“雪”,而是月光投射到有落差的溪流水雾上,亮晶晶的,就像雪花一样。

读到这里,读者是否产生了一种幻觉:墨色浓淡间,月光倾泻、泉涌雪落;万籁俱寂中,鸟鸣惊空、霜气氤氲。就像跟诗人一起,经历了一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感觉,那一溪月光冰雪的奇迹。

同样是写月光,后世的散文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是这样写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把月光比喻成“流水”,固然能展现月光的那种流动美。但流水本身比较平常,没有新意。而这首诗中,描写的是月光照射在流动的溪流上,顿时“化为一溪雪”,既写出了月光之皎洁,又写出了溪水之清澈,两者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亮晶晶的冰雪。这不光是奇遇,更是诗人高超的语言技术能力的体现。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无论如何,月儿是夜晚的精灵,有月之夜,就好写得多了。如果夜晚无月,就很难写得出出彩的诗词。正因为如此,这首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就更能看到诗人的文学功底: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月黑见渔灯”,没有月光的漆黑夜晚,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夜幕聚焦到唯一的光点——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一点萤”,“孤光” 强调其孤独微弱,“一点萤” 则用比喻(明喻)将其比作萤火虫的光,既写出了光点的渺小、闪烁,又带着一丝生命的灵动感。在无边的黑暗中,这一点微光更显珍贵,意境孤寂而幽深。

我们都知道,“萤光”是动的。这句诗从“月黑见渔灯”的静,到“孤光一点萤”的动,实现了动静的结合。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那一点孤光,在微风吹起的水波上;顿时生成了无数的灯光倒影,就像是天上银河中的满河星光。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从“一点萤”到“满河星”,是从孤独到绚烂、从微小到浩瀚的爆发式转变。漆黑的河面顿时化作灿烂的星空,宏大而梦幻的意境全出。

描写星河倒影的诗词,最有名的莫过于元代诗人唐珙的“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句诗想象瑰丽,充满了奇幻色彩。这样的诗句已经是诗词中的巅峰,但依然是在有月场景下看到的实景。

但这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是在无月的场景下写的。这样的场景,写出“满河星”,则需要诗人强大的想象力,来创造出深远无穷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追求。

这首诗,诗人连续使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一点萤”和“满河星”。前者写其孤微,后者写其繁盛,既是光在不同状态下的真实写照,又赋予了其诗意的美感。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诗,不仅是写景,更蕴含哲理。它生动诠释了“一”与“万”的辩证关系:一点微光,在适当的条件(微风)下,能演化出万千气象。这可以联想到思想的火花、个体的力量所能带来的广阔影响。

伟大领袖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说,这其中的哲理,跟这首诗的哲理,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