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曾做过一个土壤侵蚀实验,一座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普通土坟,在正常降雨条件下,5到8年就会被雨水冲刷得只剩一个浅浅的凹陷,如果遇上连续的暴雨季节,这个过程还会更快,风吹日晒让坟土开裂,野草的根系像无数只手,把土一点点撕扯开来。[熊吉]

棺木的腐烂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湿度和酸碱度,木棺完全腐朽大约需要30到80年,一旦棺木塌陷,上面的土层就会跟着下沉,地表很快就恢复平整,一座清代墓碑碑文清晰,但坟包早已不见,周围长满了茶树,当地人说这块地种茶已经种了三代人。
田鼠和野猪也在加速这个过程,陕西黄土高原上,考古队挖掘汉代墓葬时发现,大部分的墓室都有动物打洞的痕迹,有些洞穴甚至贯穿了整个墓室,导致墓顶早早塌陷,自然侵蚀只是一方面,人的遗忘才是坟墓消失的根本原因。

民间有句老话:“墓不出五服,碑不过三代,”五服是指从本人算起到高祖的血缘关系,大约是150年左右,意思是超过这个范围,亲戚关系就淡了,坟墓也就少有人管了。
历史上的战乱和瘟疫更是残酷地切断了这种记忆传承,明末清初的战乱,四川人口从600万锐减到50万,大量百姓在逃亡中死去,根本来不及好好安葬,清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后,这些乱葬岗很快被开垦成田地,那些无名的骨骸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里。
到了近现代,坟墓的消失速度更快了,1950年代的土地改革,许多地主家族的祖坟被平整,1980年代后的城市化进程中,郑州、西安、成都等古都在城市扩张时,平均每年要迁移处理上千座老坟,2015年到2020年的殡葬改革,仅河南一省就平整了约200万座散葬坟头。

盗墓也让无数坟墓提前消失,曹操为筹集军饷,专门设立“摸金校尉”负责盗墓,到了民国时期,河南安阳殷墟、洛阳邙山一带的盗墓活动更是猖獗,当地农民甚至把盗墓当成副业,一座被盗过的墓,墓室结构遭到破坏,很快就会彻底塌陷。
安徽凌家滩遗址是个典型例子,这个距今5800年的史前遗址,2005年因为要建抽水蓄能电站,最终沉入了水库底部,当地文物部门抢救性发掘了部分墓葬,但更多的还是被永久淹没了。

宋朝以后祠堂文化开始兴起,与其让子孙跑到野外荒山上祭拜早已找不到的祖坟,不如在村里建个祠堂,把所有祖先的牌位都供奉在里面,浙江、福建一带的大族,往往修一座气派的祠堂,能供奉十几代甚至几十代的先人,这样一来,那些散落在山野的老坟自然就被慢慢淡忘了。
广东、福建等地还有“捡骨葬”的习俗,人去世后先土葬,过几年再把骨头挖出来,清洗干净装进陶罐,或者重新合葬,或者运回老家,这种二次葬的方式,也让单个坟墓的存在变得短暂。

只有帝王将相的墓才有机会留下来,秦始皇陵占地56平方公里,夯土堆高度超过50米,这样的规模想要完全消失几乎不可能,明十三陵每座陵墓都用巨石和特制的三合土建造,墓室深埋地下,即使经历几百年也难以自然消亡,这些陵墓背后有国家力量维护,历朝历代都会派人看守修缮,直到现代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今天那些消失的坟墓并非真的离开了,它们化作了田里的泥土,长出麦子和水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或许这才是最朴素的传承方式,不是靠一个永恒的坟头,而是靠血脉的延续和子孙的记忆。

关于“历史上那么多土葬,坟墓去哪儿了”的话题,网友们的评论非常热烈。
“老家有句俗话叫‘一代不挂三代坟,三代不佑一代人’,别说几百上千年了,我太爷爷的坟在哪儿我都快找不着了孩子连老家都难得回一趟,更别说认得祖坟了,时间一长,没人祭扫,可不就慢慢平了。”
“我们陕西这边老话说‘坟头会滚动的’,尤其是冬天风大,土堆一年比一年矮,位置感觉都往东南移了点,以前好多坟就在自家地里,后来土地平整、开荒种田,老一辈人自己动手就把坟迁了或者平了,为了后人有地种,能吃饱饭比啥都重要。”
“看看新闻就知道,多少古墓是被开发商一铲子推平的?修地铁、建小区,动不动就挖出个古墓来,考古队都抢救不过来,别说古人了,我爷爷那辈的坟,当初就在村东头山坡上,现在那儿已经是一个大型购物中心的地下停车场了。”
“老话讲‘墓不出五服’,血缘关系出了五服,来往就淡了,再加上历史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样的大迁徙,人都走远了,祖坟自然就没人管了。”
“这事得看开点,‘尘归尘,土归土’,本来就是自然规律,一个土坟,没石碑没砖头,几十年风雨下来,塌了平了,太正常了,能在考古报告里留下个编号的,那都是极少数‘幸运儿’。”
您老家还有保存完好的老祖坟吗?您觉得在土地资源紧张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平衡对先人的纪念与现实发展的需要?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和见解!
信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