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余生,不要跟一脸苦相的人待在一起

老话说,相由心生。一个人心里装着什么吧,脸上就会写着什么。你发现没有?有些人明明五官端正,可你吧就是不愿意多看他一眼。因

老话说,相由心生。

一个人心里装着什么吧,脸上就会写着什么。

你发现没有?有些人明明五官端正,可你吧就是不愿意多看他一眼。

因为在那张脸上,写满了生活的苦。

而这种苦,看多了会传染,会扭曲,会固化。

最终,消耗你的能量,影响你的判断,限制你的成长。

第一苦:他的“苦”会传染,消耗你的能量

情绪是会传染的,就像平时打哈欠一样。

你跟一脸苦相的人待久了,自己也会莫名地经常感到疲惫。

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卞和,一次他得到一块璞玉,却接连被两代楚王砍去双脚。

他每天抱着那块石头在荆山下痛哭,“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路过的人听见他的哭声,都跟着心情沉重。

直到文王即位,命人剖开石头,才发现了和氏璧。

可在这之前,多少人被他那副凄苦的样子影响了心情?

现代心理学证实了“情绪传染”的存在,人的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会不自觉模仿他人的情绪。

你看着他愁眉苦脸,那自己的眉头也会不知不觉皱起来了。

他跟你抱怨物价太高、人心险恶、命运不公……

你起初还安慰几句,后来发现他根本不想解决问题,只想找个人听他诉苦。

这就像掉进了泥潭,他不想上来,还非要拉你一起在泥里打滚。

所以,远离一脸苦相的人,不是冷漠,是自我保护。

要知道,自己的能量有限,真的要留给那些值得的人和事。

第二苦:他的“苦”会扭曲,影响你的判断

长期沉浸在苦闷中的人,看什么都是灰色的。

最终,自己非但养成了怨天尤人的习惯不说,他还会把这种扭曲的视角,不知不觉灌输给你。

唐朝诗人孟郊一生坎坷,写尽人间疾苦。

他的诗里写道,“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

吃野菜觉得肠子都苦,勉强唱歌也发不出欢快的声音。

读他的诗你会感受到彻骨的寒,但若身边真有这样一个人,天天对你说“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你也会觉得天地真的变窄了。

更可怕的是宋朝的吕蒙正,他在《寒窑赋》中写道:“旧榻凝尘,蛛网当户。腹饥则谒富家,身垢则浴清流。”

虽然后来功成名就,但早期自己那种深入骨髓的贫苦记忆,让他的文字始终带着挥之不去的悲凉。

心理学家发现,长期消极的人会出现“选择性注意”:

只看到生活中的负面信息,并不断强化这种认知。

你跟他相处久了,自己也会慢慢开始只盯着生活中不如意的事。

心态悲观的人,你跟他说明明阳光明媚,他非要说“太阳真毒”。

你跟他聊明明细雨浪漫,他只说“天气真糟”。

这种人就像一副墨镜,戴在自己眼睛里,让你看什么都暗了一个度。

所以,远离一脸苦相的人,是给自己的心灵摘下墨镜。

要坚信,世界本来的色彩,需要明亮的眼睛才能看见。

第三苦:他的“苦”会固化,限制你的成长

现实里最可怕的,不是一个人正在受苦,而是他安于受苦,并把受苦当成了生活的常态。

他会用他的经验告诉你:努力没用,改变徒劳。

他觉得这是提醒你及时回头,不要做一些无谓的操作。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第一次游说失败回家时。

岂料迎接自己的,是“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的局面。

如果当时他认同了家人对他的否定,认为自己就是天生的失败者,那么哪里还有后来的佩六国相印?

反观现实中很多人,遇到挫折就一脸苦相,并把这种状态固定下来。

你跟他谈梦想,他说“别做白日梦了”。

你想尝试新事物,他说“我早就试过了,没用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研究发现,长期处于无助感中的人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即使机会摆在面前,也认为自己无能为力。

这就像被拴住的小象,长大后明明能挣脱绳子,却因为小时候的失败经验,再也不尝试了。

一脸苦相的人,就是那个告诉你“绳子挣不断”的人。

所以,远离一脸苦相的人,是给自己的成长解绑。你要相信,你的潜力远超过他的想象。

人这辈子说到底,选择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是在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一脸苦相的人,心里装满了过去的伤痛,看不见当下的美好,更不相信未来的可能。

而余生珍贵,我们更应该理性地把自己的生活交给这样的圈子。

那些能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人;

那些看见乌云却相信阳光会出来的人;

那些自己过得不易却仍能温暖别人的人。

这不是势利,不是自大,不是狡猾,而是清醒,是聪明。

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活出生命的精彩,而不是陪着别人在苦海里沉沦。

愿你我的身边,多是带笑的脸庞,毕竟这辈子吧,我们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