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是想剪个头发,没想到最后要付一万块!”在武汉市洪山区市场监管局的调解室里,大学生小樊握着一叠消费单据,手指微微发抖。11月15日,他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家理发店的广告,画面里潮男靓女的发型光鲜亮丽,广告语写着“改造形象,迎接新生”。小樊心动了,揣着几个月省下的生活费推开了那家店的门。
他原本只想花几十元简单修剪,却在店员层层递进的推荐下,做了“硬化、改流向、钢夹、塑形、烫发、再塑形、服帖”七个项目。结账时,店员微笑递过POS机,屏幕上的数字让他眼前一黑:10000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他五个月的生活费,也成了他踏入社会后的第一堂“高价课”。
【理发店的话术陷阱,如何让大学生一步步沦陷?】1. “免费检测”到“危机制造”“小哥,你头发质感不太行啊,我们有个免费检测服务。”小樊回忆,他一坐下就被戴上了专业术语的“高帽”。店员用放大镜照他的发梢,语气严肃:“你看这分叉,再不做硬化处理,以后可能大面积脱发!”
这种话术专门针对年轻人的外貌焦虑。先是用免费服务降低戒备心,再虚构紧迫性问题,最后推出高价解决方案。心理学教授分析,人在陌生领域容易失去判断力,特别是当对方穿着白大褂、手持专业工具时,更容易被权威形象说服。
2. “半成品威胁”与“沉没成本”烫发做到一半时,店员突然停下:“现在头发处于特殊状态,如果不做后续塑形,可能会全部翘起来像爆炸头。”小樊看着镜子里半边卷曲半边直的发型,只好继续消费。
这正是商家精心设计的“沉没成本陷阱”——你已经投入了时间和金钱,如果不继续投入,前期的付出就会打水漂。理发店深谙此道,故意把服务拆分成多个环节,让消费者骑虎难下。
3. 价格迷雾与快速签单“他们递过来一个平板,密密麻麻的价目表晃得我眼花。”小樊说,每个项目标价都在千元以上,但店员语速飞快地介绍,根本不给他仔细思考的时间。等他反应过来,对方已经拿着他的手机完成了刷脸支付。
这种“信息过载”战术是消费陷阱的常用手段。当人类大脑短时间内接收太多陌生信息时,会本能地选择最便捷的决策路径——听从所谓“专业人士”的安排。
【监管介入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调解细节】1. 执法人员的“攻心计”调解当天,理发店店长最初态度强硬:“我们都是明码标价,他自己签的字!”调解员老张不急不躁,拿出三样证据:
短视频广告页面,写着“超值体验价39.9元起”
服务项目清单,部分项目未标注单价
银行流水,显示分七次扣款
老张对店长说:“如果真按明码标价,为什么不敢在广告里写清楚真实价格?这涉嫌虚假宣传。”店长顿时语塞。
2. 法律条文的“温柔一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调解员指出,理发店未在服务前明确告知总价,侵犯了小樊的知情权。虽然店家声称“明码标价”,但把价目表藏在电子设备深处,本质上仍是价格不透明。
最终,店家同意退还大部分费用。这不是因为他们突然良心发现,而是清楚知道,如果市监局正式立案,处罚金额可能远超退款数额。
【天价理发为何屡禁不止?行业黑幕大起底】1. 套路模板与培训体系曾在美容美发行业工作过的李经理透露,现在很多连锁店都有“标准化销售流程”:
新客入门:用低价广告引流
痛点挖掘:针对不同年龄设计话术(对学生说就业形象,对上班族说职场竞争力)
捆绑销售:把基础服务拆分成多个收费环节
终身锁客:推销预付费会员卡
“tony老师不一定懂发型,但一定懂心理学。”李经理苦笑着说。
2. 成本与暴利的真相那价值一万元的七个项目,实际成本究竟多少?从业十年的发型师王师傅算了一笔账:
药水成本:不会超过200元
人工成本:按3小时计算约300元
店面摊销:约100元总成本不足600元,利润高达9400元!
“正规店靠技术留客,黑心店靠套路宰客。”王师傅叹息,就是这些害群之马让整个行业蒙羞。
【如何守住我们的钱包?实用防坑指南】1. 进店三问问总价:“所有费用加起来一共多少?”
问时长:“每个步骤需要多久?”
问效果:“如果我不继续做,现在是什么状态?”
2. 消费三不不轻易签字:任何合同都要逐字阅读
不随意刷脸:支付前确认金额和收款方
不害怕拒绝:面对推销直接说“我先考虑一下”
3. 维权三步保留证据:录音、录像、收据一样不能少
立即投诉:拨打12315或到当地市场监管所
寻求曝光:向媒体提供线索,用舆论施压
【一万元买来的成长课】拿到退款那天,小樊去学校附近的理发店花了35元剪了头发。镜子里利落的短发,比那个价值万元的“豪华套餐”更适合他。
这桩闹剧背后,折射的是消费社会中无处不在的陷阱。商家用焦虑做诱饵,用专业做伪装,用合同做枷锁。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处处有陷阱,就能在纷繁复杂的营销话术中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本文人物姓名为化名。消费时请提高警惕,遇纠纷及时维权。)
点击“关注”,听胡同口的热乎气儿,唠老百姓的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