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云南一共有五任话事人,分别是蔡锷、唐继尧、顾品珍、龙云和卢汉。
但蔡锷、顾品珍主政云南的时间很短,都只有一年多。卢汉虽然主政三年多,却处处蒋介石的节制。
因此,民国真正能称得上“云南王”的人,其实只有唐继尧和龙云。

1883年,唐继尧出生在云南会泽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父亲是庠生,叔叔是举人,唐继尧从小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15岁便考中秀才。
不过,唐继尧对科举没兴趣,他更希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1904年,唐继尧考取官费留日生,先后读于东京振武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
次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唐继尧深受革命思潮影响,加入同盟会,成为中国同盟会37名元老之一。
1909年,唐继尧毕业回国,在云南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担任管带(营长)。他的上级协统(旅长)正是蔡锷。
武昌起义爆发后,蔡锷与唐继尧等人积极响应,发动“重九起义”(当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成立云南军都督府,蔡锷被推举为都督。
不久,贵州的立宪派与革命党干仗,立宪派请蔡锷出兵帮场子。
蔡锷看出唐继尧才干超群,不是久居下位的性格,便安排他率军援黔。
唐继尧帮助立宪派消灭革命党后,随之被推举为贵州督军。

1913年,因宋教仁遇刺,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结果输得一塌糊涂。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削藩,令蔡锷和浙江都督朱瑞进京任职。
此时的蔡锷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只有袁世凯才能维持时局,便不顾下属反对,接受调任。然后惨遭软禁。
蔡锷北上不久,唐继接任云南都督,开启了执掌云南十四年的历程。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入党者须绝对服从其领导,许多人表示不服。本就实力大损的革命党,再一次分裂。
趁此机会,袁世凯修改《临时约法》,强化总统权力,并进一步削藩,大有收拾西南军阀之势。
前面说过,唐继尧不是久居下位的性格,自然不会束手就擒,便积极积蓄力量,准备适时讨伐袁世凯。
第二年,袁世凯昏了头,犯下这辈子最愚蠢的决定——称帝。

得知消息,被袁世凯压制了两年的唐继尧立马精神了。
如果袁世凯做大总统,他起兵讨伐,那是造反。现在袁世凯称帝,他起兵讨伐,那叫护国!性质完全不一样。
于是,还没等蔡锷返回昆明,唐继尧就公开斥责袁世凯倒行逆施,赚了一波好评。
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的一片骂声中病死。
同年11月,蔡锷也因病去世。
袁世凯、蔡锷死后,北洋系和西南军阀都是群龙无首。
北洋方面,总理段祺瑞和总统黎元洪相互较劲,史称“府院之争”。
黎元洪光杆司令,斗不过段祺瑞。但段祺瑞屁股不干净,偷偷向日本借款,还被人爆了出来。黎元洪借机免去段祺瑞的职务。
段祺瑞不甘罢休,鼓动十几个督军组成“督军团”倒黎。
黎元洪一看,督军们冲自己来了,赶紧请督军团团长张勋进京调停。然而张勋却另有打算,进京之后赶走黎元洪,解散国会,拥立溥仪复辟。
不久,段祺瑞又出兵打跑了张勋,终结复辟闹剧,留下“三造共和”的美名。

1918年,段祺瑞(左五)在北京庆祝一战胜利
但段祺瑞大权独揽后,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这引起孙中山的不满,遂决定在南方重新开展革命斗争。
1917年7月,孙中山动员150余名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召开“国民非常会议”。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
经过“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
可孙中山手里没枪,只能依靠西南军阀。唐继尧和广西督军陆荣廷这时候拍胸脯说支持护法,孙中山就任命他们为军政府元帅。
1917年10月,孙中山下令北伐。段祺瑞随即回应,下令武力统一南方。护法战争爆发。
是役,护法军在湖南击败北洋军。
插一句,教员巧施空城计,率一百学生军智退三千北洋溃兵,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可见当时北洋军有多狼狈。

其实以北洋军的实力,拍死护法军不成问题。北洋军落败的主要原因是代总统冯国璋暗中拆台,命令前线的直系部队擅自撤退,引发全线崩溃。
当初黎元洪开溜时,任命副总统冯国璋代理总统职务。
冯国璋想去掉“代”字,就必须通过下一届国会选举。可一半的国会议员这时候在广州。
并且紧邻前线的湖北、江西,都是直系的地盘。冯国璋也不愿意削弱直系实力。
因此在冯国璋看来,甭管是唐继尧、陆荣廷,还是孙中山,都可以合作,没必要兵戎相见。
段祺瑞得知冯国璋给自己使绊子,派徐树铮拉拢直系的曹锟和奉系大佬张作霖。
徐树铮以副总统为筹码,曹锟当即反水,公开喊话,要求段祺瑞带领北洋统一全国!

徐树铮还自作主张,将北洋政府从日本购买的两万多支新式步枪及弹药送给张作霖。
张作霖利用这批装备扩编了六个旅,高兴坏了,旋即出兵廊坊。
冯国璋见直系出了墙头草,奉系又支持段祺瑞,只得通电辞职。
另一边,唐继尧其实并非真心拥护《临时约法》,也没有公开就任军政府元帅。他掺和护法战争,不过是想借助孙先生的威望对抗北洋系,保住地盘,琢磨怎么吞并四川。
陆荣廷的想法类似,琢磨怎么吞并湖南。护法?没兴趣。
如此一来,护法军政府就沦为摆设。孙中山的命令出了今天的海珠区,就没人听了。

段祺瑞复出后,制定了一个三路南下的方案,表现得非常强势。
唐、陆二人见段祺瑞这次是来真的,麻溜与北洋系议和。
孙中山赶紧让人把军政府元帅大印送到昆明,希望唐继尧派兵支援广州。可唐继尧不给面子,一口回绝。
1918年4月,孙中山被架空后,指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愤然离职,出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此后几年,直皖奉三家打来打去,顾不上南方。陆荣廷趁机向广东扩张,唐继尧向四川扩张,并以滇、川、黔、鄂、豫、陕、湘、闽八省联军总司令自命,嚣张到了极点。
但正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就在唐继尧做着称霸西南的美梦时,他麾下的驻川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突然造反,率军杀回昆明。
唐继尧势力扩张的太快,兵力都撒在外面了,内部空虚、无力抵抗,只得通电下野,逃往香港。
不过,唐继尧毕竟深耕云南多年,根基雄厚。
仅仅一年,唐继尧便纠集部将击杀了顾品珍。

唐继尧重新执掌云南军政大权后,继续穷兵黩武,企图吞并四川、贵州。
实事求是地说,唐继尧有穷兵黩武的资本。他主政云南期间,修铁路、修机场、修公路,在昆明海口建兵工厂,首开西南兵器工业先河;还创办了西南的第一家自来水厂和云南第一所大学东陆大学(现云南大学),为云南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唐继尧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南方的军阀,他还真不怵。
但问题在于,唐继尧能力和野心不匹配。他的眼光也是一言难尽。
护法运动失败后,陆荣廷以征服者自居,搞“以粤养桂”政策,激起广东绅商和民众的强烈不满。
后来,陈炯明率驻闽粤军杀回广东,驱逐桂军,结束了桂系对广东的统治。孙中山也得以重返广州。
可没多久,孙中山和陈炯明又开始闹别扭。
1923年,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桂军将陈炯明逐出广州后,孙中山组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次年,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为代表的新桂系崛起,逼迫陆荣廷下野。随后,新桂系与旧桂系将领沈鸿英争夺广西的控制权。

唐继尧得知情况,趁虚而入,派龙云攻占百色、南宁等地。
孙中山为了彻底击溃陈炯明,出面调停,推举唐继尧为海陆军副元帅,希望滇军和新旧桂系不要内战。
这原本是唐继尧提升影响力的大好机遇,然而他却以“有一分钱打一分仗”为由,拒绝正式就职。
此前,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时,也曾邀请唐继尧加入。唐继尧却说“我就是穷得要饭,也不会加入国民党”。
唐继尧几番拒绝孙中山的任命,结果孙中山病逝后,他却突然“想通”了,以同盟会元老自居,通电广州,说自己准备加入国民党。还说自己是陆海军副元帅,现在孙先生仙逝,他应当递补为大元帅。
言外之意,就是贬低胡汉民、汪精卫、许崇智等人的资历不足,只有他才有资格接孙中山的班。
创业的时候不出力,现在跳出来摆资历,想屁吃呢?
于是,广东革命政府当即回怼,大骂唐继尧早就背叛了孙先生,有什么资格吆五喝六!

不久,范石生率驻粤滇军(定滇军)入援广西,支持新桂系打跑了沈鸿英。
1925年5月,范石生与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联名发出声讨唐继尧的檄电。
唐继尧横行西南十几年,嚣张惯了,根本瞧不起新桂系,随即便派人联系段祺瑞、陈炯明、广东南路军阀邓本殷,准备先灭了新桂系,再推翻广东革命政府。
当时,新桂系加范石生部,总计三万人,枪八千,炮数门,并且白崇禧还得去桂北追剿沈鸿英残部。而唐继尧出动了七万人,形势对滇军非常有利。
但双方交手之后,传统军队和革命军队的差距显现了出来。
李宗仁亲临前线指挥,将士用命,打得龙云龟缩南宁,不敢出战。
相持到7月,其他几路滇军也被击溃。龙云等不来援军,灰溜溜地逃回了云南。
战后,李宗仁一统广西,并按照广东革命政府的要求,整顿广西的军、政、财、教,使广西走上了轨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为后来的北伐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一边的唐继尧,为了筹集军费,滥发纸币,造成云南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更致命的是,滇军被打得屁滚尿流,士气跌至谷底。这支由蔡锷一手训练、装备精良的劲旅,不复往日雄风。

滇军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8月,国民革命军正式组建。
蒋介石的黄埔军校师生改编为第一军;谭延闿的建国湘军改编为第二军;滇军朱培德部改编为第三军;李济深的粤军第一师改编为第四军;粤军李福林部改编为第五军;程潜的援鄂军改编为第六军;新桂系嫡系部队改编为第七军。
1926年5月,叶挺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及第七军一部,先行开赴湖南,揭开了大革命的序幕。
国民政府政府把唐继尧晾在一边,不带他玩,唐继尧顿感失落,索性破罐子破摔,主动与北洋系吴佩孚、孙传芳联手,阻挠北伐战争。
事后来看,这无疑是1911年入宫当太监,蠢到家了。
但当时的唐继尧不这么看,他认为吴佩孚和孙传芳合计四十万人,再加上张作霖,那就是整整七十万大军。北洋军吐口唾沫也能淹死十万北伐军。将来北伐军玩完,自己提前投资北洋系,多少也能分一杯羹。

唐继尧
然而事实却是啪啪打脸,北伐军强势出击,仅用半年时间就打得吴佩孚倒台、孙传芳苟延残喘。
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全国各路军阀纷纷倒向北伐军,就连一向关起门来内斗的川系各路军阀也集体投靠了国民政府。之前唐继尧正眼都不瞧一下的刘湘、刘文辉、杨森,这时候都成了国民革命军的军长了。
看到此情此景,唐继尧彻底破防。继续与国民政府对抗,他不敢。可主动找国民政府和解,他又拉不下那张老脸。
当时,中共云南地下组织成立,领导云南人民进行倒唐斗争。
于是,唐继尧就借题发挥,想出一个歪招——“讨赤”。
国民党右派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主张。唐继尧在云南高唱“讨赤”的调子,确实可以缓解他与国民党右派的矛盾。
但他“讨赤”的时间挑得不对。
1927年初,国共还没决裂。唐继尧此时祭出“反共”大旗,无疑茅坑里点灯——找死。
基于此,唐继尧麾下的四大镇守使,蒙自镇守史胡若愚、昭通镇守使张汝骥、昆明镇守使龙云、大理镇守使李选廷坐不住了。
他们认为唐继尧连番决策失误,不仅会导致云南被彻底边缘化,还会坑死滇军。
为了各自的前程,四人决定联手赶唐继尧下台。

龙云和老蒋
1927年2月6日,胡若愚、张汝骥、龙云、李选廷发动二六政变,威逼唐继尧去职。
四大镇守使都是唐继尧一手提拔的,如今却集体倒戈,唐继尧悲愤交加,三个月后呕血而死。
唐继尧死后,胡若愚、龙云迅速投靠蒋介石。
老蒋知道四大镇守使肯定还要再干一架,便没有表态支持任何一方,坐看鹬蚌相争。
1927年6月13日深夜,胡若愚先下手为强,联合张汝骥偷袭龙云的府邸,活捉了龙云。
双方火拼期间,龙云的一只眼睛被飞溅的玻璃片打伤。由于未能及时送医,龙云受伤的眼睛因此失明。
得知龙云被囚禁,他的部下卢汉起兵讨伐胡若愚和张汝骥。
最终,胡若愚兵败,逃往上海。张汝骥逃跑不及,被龙云下令枪决。
龙云就此统一云南,被老蒋委任为云南省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成为新的“云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