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他若不死,李渊能坐稳江山?一个让李唐王朝后怕的“真龙传说”

隋末乱世,英雄辈出。奠定大唐基业的李渊自不必多说,除他之外,名气大的还有江淮杜伏威、河南李密、洛阳王世充,以及河北的窦建

隋末乱世,英雄辈出。

奠定大唐基业的李渊自不必多说,除他之外,名气大的还有江淮杜伏威、河南李密、洛阳王世充,以及河北的窦建德。

窦建德出身寒微,却能在群雄环伺的乱世中崛起。

他治军有道,仁政得民,深受百姓爱戴。

他若不死,李渊李世民父子,真能稳坐江山吗?

白手起家,仁政立威

在那战乱纷飞的时代,大多数枭雄都出身不凡:

李渊是隋炀帝的表亲、王世充是隋朝重臣、李密则是西魏八柱国之后……

而窦建德只是一个普通百姓,靠着一步一步的积累,从高鸡泊草莽中突围,成为河北一方霸主。

窦建德是贝州漳南人,也就是今河北衡水故城县一带。

据说,他是东汉大司空窦融的第十七代后人。

名门之后听起来颇为体面,然而到了隋朝,这点祖荫早已毫无用处。

彼时的窦建德,不过是终日躬耕于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个农民。

有一天,他正在地里埋头劳作,一个村民气喘吁吁跑来。

说是邻村一位老人去世,家中贫困,连一副棺材都凑不出来。

乱世之中,大部分农民能自给、自保就已是万幸,哪里顾得上别人?

可窦建德听后,立刻放下农具,连饭都顾不上吃,赶回家中东拼西凑,筹备了葬礼所需的钱财与器物,送那位素昧平生的老人最后一程。

窦建德侠义心肠,素有仁德,简直是漳南县“及时雨”一般的存在。

据说窦建德父亲去世时,附近千余名乡亲自发前来送葬。

可见在尚未起兵之时,窦建德就已凭一颗仁义之心,在百姓中树立了极高威望。

不同于那个时代众多烧杀抢掠的义军首领,窦建德始终坚持“秋毫无犯”。

他生活俭朴,日常素食粗衣,连夫人也只穿麻衣布服。

所得战利皆赏下属,从不私藏。

攻陷聊城,他遣散数千隋宫女,不纳入后宫。

那些被俘虏的士卒,想要归乡的,或是想要投奔别人的,他都发粮送衣,护送离开。

甚至有奴仆杀主投诚,献上人头,他反以“大逆不道”将奴仆斩首,又把人头送了回去。

礼崩乐坏的乱世,就是弱肉强食的时代,而窦建德的种种行为,堪称乱世中的异类。

但也正因如此,他深得百姓爱戴,旧隋文臣纷纷归附。

乱世中的守信之人

李世民围攻王世充于洛阳,危急关头,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援。

窦建德权衡利害,深知唇亡齿寒,于是亲率十万大军南下援救。

有谋士建议他避其锋芒,从壶口奇袭河东,迫使李世民回援,从而解王世充之围。

但窦建德却认为:既已答应出兵援救,便不能背信弃义。

窦建德虽拥十万大军,声势浩大,却因远道而来,供给不稳,应变迟缓。

于是,李世民亲自率领麾下最精锐的玄甲军,发起了一场“斩首行动”。

彼时的窦建德,正在帐中与众将议事,尚未完成布防,便猝不及防被卷入混战。

虽然他奋起抵抗,仍难挽败局。

就这样,这位曾叱咤河北、声震中原的一代义军首领,在混乱中兵败被俘,被李世民擒获。

“无毒不丈夫”、“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些古语在历史上得到过反复印证。

所谓“慈不掌兵,善不从政”,有时过分仁德、太重信义,在乱世中是无法生存的。

这大概也是窦建德能深得民心,却不能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斩首窦建德,引爆河北大乱

李渊将王世充流放蜀地,对窦建德却毫不手软,当中斩首示众。

王世充的苛政、残暴,早令他失去民心,因此杀之无碍。

然而窦建德不同,他在河北深耕多年,仁政立威,军民关系非常紧密。

贸然将其处死,后患无穷。

可李渊陷入了自信膨胀之中,误以为河北大局已定,窦建德势力不值一提,因此还下令将窦建德旧部中的一众将领强制押送至长安。

这些部将皆是窦建德一手提拔,甚至与他情同手足。

眼见恩主惨死、自己也将身陷险境,皆是满腔悲愤:

“吾属皆为夏王所厚,今不为之报仇,将无以见天下之士!”

窦建德之死,点燃了河北军民的怒火,也让李渊很快为自己的轻率决策付出了代价。

这些部将联手请刘黑闼为主,重整旗鼓,于河北再燃战火,重新起兵造反。

李渊先后派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轮番征讨,河北三次易手,战事持续三年方才平定。

窦建德不是李世民那样的战神,不是李密那样的谋略家,也不是王世充那样的枭雄。

在彼时的乱世之中,坚持讲仁义、守信义、不贪利、重民生,大概并非明智之举。

评论列表

十三不靠
十三不靠 7
2025-11-17 00:48
窦建德不是李渊的妻舅吗?
山水无言自威     树草不语自伟
山水无言自威 树草不语自伟 5
2025-11-10 08:05
李唐王朝者,滚远点死成石头了!
用户12xxx32
用户12xxx32 4
2025-11-16 00:54
多年后河北三镇找了个叫安禄山的继续干李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