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56个民族里,有一群人格外特别——金发碧眼、高鼻深目,却说着一口地道普通话;他们不是“歪果仁”,却是法律认证的少数民族;他们曾与中国人并肩抗日,如今坚定说“中国是我的唯一祖国”。
俄罗斯族的到来,始于一场跨越国界的命运漂流。
最早一批俄罗斯人进入中国,可追溯到清朝:有逃避哥萨克战乱的农民,有被清军俘虏的士兵,也有来华传教的教士、经商的商人。但真正形成规模,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俄扩张引发动荡,大量俄裔离乡避乱,翻山越岭进入中国东北、新疆等地。
那时中国虽动荡,却给了他们一片安身地。他们在黑龙江畔搭木屋,在新疆戈壁开荒地,与当地汉、满、维吾尔等民族通婚、学语言、种庄稼。渐渐地,“俄罗斯人”成了“老乡”,“异乡”成了“家乡”。
1931年,东北沦陷。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家园,俄罗斯族没有选择“明哲保身”。
在东北抗日联军的密林里,有俄罗斯族战士的身影。他们和杨靖宇、赵尚志并肩,穿树皮、啃冻馍,在零下30℃的雪地里伏击日军。有人牺牲时,怀里还揣着没送出的家书;有人重伤被俘,宁死不吐一句情报。
在新疆,被称为“俄罗斯归化军”的队伍更传奇。他们骑马挎枪巡逻边境,帮百姓运粮修路,用俄语向牧民宣传抗日道理。一位老战士回忆:“我们和汉人、维族兄弟一起,把鬼子赶出家园——这里,就是我们的土地!”
民族认同,藏在生活的烟火气里。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俄罗斯族村,70岁的娜杰日达大娘正颠勺做午饭:铁锅里炖着酸菜白肉,灶台上摆着刚烤好的俄式列巴。“我爷爷那辈就从俄国过来,现在我家灶台上,红菜汤和大炖菜轮流‘值班’。”她说,“孩子们上学说汉语,过年贴春联,比我还熟!”
在新疆伊犁的俄罗斯族社区,小伙子阿列克谢穿着运动服去晨跑,路上和维族大爷用汉语唠嗑:“俺们村现在通了天然气,比莫斯科还方便!”他的手机屏保是天安门,微信名是“新疆小俄”。
如今,中国境内俄罗斯族约1.6万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他们人数不多,却用行动诠释着“认同”二字。
在国际局势复杂的今天,有人问:“你们会不会想回俄罗斯?”他们的回答斩钉截铁:“中国给了我们家,这里就是根!”
俄罗斯族的故事,是一部活的“民族融合教科书”。他们用百年时间证明:一个民族是否属于某个国家,不在肤色、语言或宗教,而在是否愿意与这片土地共命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