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清晨的阳台,阳光穿过纱窗落在茶桌上。
新买的那株铜钱草,在茶汤的浇沃下长势良好。
一把二才盖碗、一方小茶盘、一罐刚开的新茶。
沸水冲入的瞬间,茶香漫过了整个房间。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曾经在茶席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三才盖碗,也悄然被替代。

茶圈里常说:盖碗泡茶七分满,留得三分是人情。
这“人情”里,本藏着三才盖碗的讲究。
所谓“三才”,即盖为天、碗为人、托为地,取天人合一的寓意。
也正是因此,它从明清起就成了茶道文化的标志性茶器。
而二才盖碗,省去了代表“地”的底托。
少了一份仪式感,却因此多了几分烟火气。
它的流行也绝非偶然,而是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2》
原因一:茶托与茶盘功能重复。
老茶客们或许还记得,早年喝茶讲究“一杯一托”,茶托是茶席标配。
它的本职功能很明确,“承托”和“隔热”。
承托茶杯避免桌面磨损,接住杯底水渍保持整洁。
倒茶后隔绝热度,防止烫手。
在没有茶盘的年代,小小的茶托承担了托底的所有功能。

可如今的茶桌早已不同往昔,茶盘成了必备之物。
竹制茶盘温润、紫砂茶盘厚重、电木茶盘耐用......
并且,它们都自带“承接茶水、收纳茶具”功能。
泡茶时溢出的茶汤、杯底残留的水渍,茶盘都能一并接下。
最重要的是,茶盘能够容纳下泡茶的大部分茶具。
闲置的时候,也能作为收纳使用,而茶托只能容下盖碗。
既然已经有了更为实用的茶盘,茶托的闲置就成了必然趋势。
也成了当下,二才盖碗流行的伏笔。

《3》
原因二:日常场景的不适配。
三才盖碗的辉煌,大多与正式场合绑定。
茶艺表演时,茶师双手捧起茶托,手腕轻转间将茶汤分入品茗杯。
“天地人”的寓意与行云流水的动作相得益彰,仪式感拉满。
茶会雅集上,一套完整的三才碗摆上桌。
既是对宾客的尊重,也暗合了茶道“敬茶如敬人”的传统。

但当代人的喝茶场景,早已不再局限于茶室。
而是走向了阳台、书桌甚至办公室。
清晨赶时间时,三分钟便要泡好一杯茶。
午休片刻饮茶,图的是随手可得的放松。
加班深夜喝茶,更需要简便不繁琐的器具。
省去了繁琐的步骤,更加适配于日常生活。
如此,自然比处处讲究的三才盖碗更受欢迎。

《4》
原因三:使用时不够顺手便捷。
真正让茶友们偏爱二才盖碗的,还是实际泡茶时的体验差异。
泡功夫茶讲究“快冲快出”,这时三才盖碗的短板就显露出来。
有茶友调侃:“三才碗的茶托,是茶汤的漏网之地。”
倒茶时稍不留神,茶汤就会顺着碗底溜进碗托。
拿起盖碗时,又会顺着茶托边缘滴落,即浪费茶汤又弄脏桌面。
而二才盖碗直接放在茶盘上,即使少量茶汤溢出,也能及时擦拭。

茶盘上的茶汤及时清理掉,茶具就能保持干燥。
反观茶托,就只能湿漉漉的滴水,影响美观。
更关键的是,少了茶托的“牵绊”,持握盖碗时动作更利落。
手腕翻转倾倒的过程中,无需顾虑茶托的位置。
能更精准地控制出汤速度,完美契合“快冲快出”的要求。
对于新手而言,二才盖碗也降低了操作失误的概率。
这种便捷性,让茶友能更专注于品茶本身,而非被茶具所困扰。

《5》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写道:“茶滋于水,器精于艺,艺精于心。”
喝茶的本质,终究是与内心的对话,而非被器具的繁文缛节所束缚。
二才盖碗的流行,不是对传统茶道的背离。
而是当下的人,对“茶生活化”的重新诠释。
我们依然珍视茶的香气和韵味,却不再需要复杂的茶器去证明。
一把简洁的二才盖碗,一方朴素的茶盘。
便能在忙碌的生活里,撑起片刻的从容与惬意。
这,或许就是二才盖碗流行的真正原因。
真正的好茶器,从来都是服务于人的。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