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二年的一个冬夜,唐随邓节度使李愬悄然立于文城栅的军府门外。风雪扑打着他的脸膛,他却恍若未觉,只凝视着南方那片被沉沉夜色笼罩的疆土——那里是叛据三十余年、官军屡攻不下的蔡州。

“将军,人都到齐了。”部将李祐低声禀报。
李愬转身步入军帐,烛光映亮他沉静的双眸,也映亮了案上那幅已被摩挲得发亮的淮西地图。
临危受命
李愬,名将李晟之子,出身将门,却以荫补入仕,在长安历任闲职。当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悍然反叛,朝廷数次征讨失利时,这位时年四十六岁的“贵胄子弟”做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
“国家有难,愬岂能安坐?”他毅然上书,请缨出征。
初至唐州,迎接他的是屡战屡败、士气低落的士卒。老兵蜷缩在营垒里,眼中尽是恐惧与麻木。李愬巡营时,对将士们说的第一句话是:“天子知愬柔懦,能忍耻,故使来拊循尔。战攻非吾事也。”
此言一出,三军皆安。叛军细作回报,吴元济哂笑:“李愬何人?不过借父荫之徒耳。”自此不加戒备。
攻心为上
李愬表面偃旗息鼓,暗地里却精心编织着一张无形的大网。
他亲自抚慰伤兵,与士卒同甘共苦;又大胆招降纳叛,对擒获的叛军将领推心置腹。骁将丁士良、吴秀琳、李祐等先后归降,皆成为他的心腹。
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他对李祐的信任。李祐是淮西骁将,曾屡败官军。被擒后,诸将皆请杀之,李愬却亲自为他松绑,以客礼相待,甚至与他同宿帐中,彻夜长谈。
“将军不怕我夜半取你首级?”李祐曾问。
李愬淡然一笑:“若疑人,何必用人?若用人,何必疑人?”
这番信任,最终换来了李祐的誓死效忠,也换来了那条直捣黄龙的密道。
风雪奇兵
元和十二年十月辛未夜,北风怒号,大雪纷飞。
李愬突然升帐,点兵九千。他仅下达一道简令:“向东进军。”
大军顶风冒雪,疾行六十里,袭破叛军据点张柴村。补充给养后,李愬却下令继续前进。
“往何处去?”监军颤声问。
“入蔡州,取吴元济!”李愬的声音斩钉截铁。

帐中诸将相顾失色。时大风雪,旌旗撕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皆以为必死无疑。然而无人敢违——李愬已传令:“敢泄军情者,斩!”
大军在夜色中沉默前行,李祐率降卒为前锋,每遇险要,便清理叛军哨所。官军对此一无所知,只跟着前锋在风雪中跋涉。
四更时分,兵临蔡州城下。城上毫无戒备,守军都在熟睡。李祐率壮士悄然登城,尽杀守门士卒而留打更者,依旧击梆报平安。
大军从容入城,鸡犬不惊。当吴元济被亲兵唤醒,仓皇登牙城拒守时,他看到的已是满城“李”字旌旗。
“这是什么统帅?”吴元济惊问。
左右答:“李愬。”
吴元济长叹:“吾中其计矣!”
**四、功成不居**
蔡州既平,淮西三十余年的割据终告结束。消息传至长安,宪宗喜极而泣:“此天赐李愬以成朕功也!”

然而当诸将争功请赏时,李愬却避居营中,对李祐等降将说:“此战之功,首在诸君弃暗投明。”
他亲自为伤兵敷药,抚恤阵亡将士家属。有部下不解:“将军立此不世奇功,何自谦如此?”
李愬正色道:“用兵之妙,在攻心为上。若无淮西将士心向朝廷,愬纵有通天之能,安能雪夜下蔡州?”
尾声
多年后,李愬已贵为节度,却仍时常在雪夜独立庭中。家人问故,他答:
“闻风雪声,如闻当年蔡州城下九千将士脚步声。若无那夜风雪,何来今日太平?”
这位被史家誉为“古之良将不能过”的名将,至死都记得那个改变大唐命运的雪夜——不是记得自己的功勋,而是记得那些在风雪中默默前行、用生命终结割据的普通士卒。
【后记】李愬雪夜袭蔡州,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奇袭”的典范战例。战后他谦恭自持,历任四镇节度使,累封凉国公。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赞曰:“愬得李祐不杀,知取蔡之机在风雪之夜,诚可谓名将矣!”其韬光养晦、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至今仍为兵家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