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这一年准备在北京举行盛大的十周年庆典。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当时决定在北京修建十个建筑,用来彰显新中国取得的成就。
这十个建筑也被统称为十大建筑,其中就包含人民大会堂。
整个国庆工程项目都是周公在进行统筹安排,当时根据他的指示,邀请了全国各地的建筑专家学者们来北京进行座谈会。
主要是审查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工作。
这次座谈会总共邀请了70人,实到57人。其中,建筑专家有34人,结构专家有20人,美术专家3人。
他们都于1958年2月22号来到北京。
2月23号审查座谈会议正式开会。

吴晗向会议报告了国庆工程建设的整个概况,重点介绍了大会堂工程的设计方案,并诚恳希望各地专家能够进一步方案进行完善,它让大家伙各抒己见,提出宝贵的建议。
这次审查座谈会议总共是分成两个专业组进行的,分别是建筑专业组和结构专业组。
采取一边介绍,一边讨论,一边观看,一边画图纸的方法来进行。
这种既动手又动口的办法,确实提高了大家伙互相沟通的效率。
在经过一般的讨论之后,会进行专题讨论,集中力量解决提出的重大问题。
对大会堂的整体结构设计进行了七天的审查,其中重点讨论了宴会厅的抗震能力,还有就是万人大礼堂那二层挑台的安全性问题。
这七天的审查对建筑设计总共提出了585条意见。
针对这585条意见,又经过了大大小小会议的反复研究,对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提了22项结论性的意见。
譬如国徽的位置应该怎么摆放?还有外延的装饰应该使用什么材料?以及万人大礼堂内部应该使用什么色彩进行装饰等等。
还有其他细节问题也给出了结论性的意见。
譬如门廊柱头的形式和花纹、外部台阶的长短和做法,东立面两翼山墙和万人大礼堂内部应该具体如何处理等问题。
针对东门廊柱柱头应该使用什么材质,应该做成什么样式?
相关负责人筛选出了四个方案,并且用石膏做成实样,调到东门的实际高度,以这样直观的呈现方式来让大家伙做最后的决定。
1958年的3月初,周公在吴晗,梁思成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工地现场,亲自选定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柱头形式。

同年的2月28号,周公又召集了相关的负责人开会,这次会议的主题主要是商讨如何压缩国庆的工程问题。
在会议开始之前,周公让把那些经过审查修改后的各国庆工程设计模型,都摆到会议室外面的一间屋子里。然后让参加会议的人对着模型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这天来到会场,最早的是陈毅同志。
看到陈毅同志,周公上前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让他对国庆工程多提意见。
会议正式开始之后,周公首先讲了这次会议,大家伙要讨论的一个主要议题:
有些国庆工程到底要不要压缩,或者说是缓建。
为什么要商谈这个议题呢?
因为当时曾接到不少国庆工程拆迁户的人民来信,反映自己居住困难的实际问题。
于是乎,这才特意召开了这次会议,商讨国庆工程要不要压缩或者缓建,以便挤出一些材料出来,给人民多盖一些住宅,解决他们的实际居住问题。
当时距离1959年国庆节已经很近了,留给大家伙的施工期捉襟见肘,而且工程体量又大,遇到的困难还不少。
讨论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来,他们都连夜加班完成了国家剧院大量的设计工作,如果现在决定推迟或缓建,那么很难说服那些连夜加班的设计人员。
也有的设计人员表示,大家连夜奋战,如果决定推迟或者是缓降的话,心里也会有怨言。
针对这些问题,周公要求还是要多考虑一下人民需求。
它表示,我们在修建国庆工程的时候,还要同时注意解决人民的实际居住问题。咱们不能像旧社会那样只顾追求表面上的繁华,而不顾人民的实际困难。
我们推迟一些建筑就能把材料和劳动力省下来,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是完全必要的。
1959年的时候,北京当时已经规划要新建30万平方米的住宅区。
这在周公看来还是太少了,他认为至少要新建50万平方米,而且必须要争取在1959年国庆前完成,这样才能让困难户早日搬进新居。

经过这次会议讨论之后,最后决定把科技馆,美术馆,国家剧院,还有电影宫这四个项目进行推迟缓建。
集中主要的力量,把人民大会堂这个项目修建好,毕竟这个项目是属于十大工程之首,一点都不能马虎。
客观的说,我个人觉得周公的这个想法是很对的。与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工程,确实可以缓建,把省下来的材料和人力用来解决人民的实际居住问题,也是必要的。而且还可以集中力量对主要的国庆工程项目进行重点攻克。
不得不说,他确实是一个睿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