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然还有人在问,崇祯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这么说吧。从个人英雄主义的角度来看,当崇祯从神武门走向煤山那一刻,他已经赢了。但从历史英雄主义的角度来看,崇祯翻盘的机会基本为〇,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败家。
崇祯十七年正月,距离甲申事变不到两个月。李自成在西安草率称帝,定好国号和年号后,便以新朝皇帝的身份下令东征明朝。

面对李自成麾下5万正规军以及20万被裹挟成“炮灰”的流民,崇祯一朝慌得一批。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崇祯皇帝内心极其矛盾。
作为一个正常人,他不可能对死亡没有一点恐惧。
作为一个皇帝,他一定能够清醒地知道,陪都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和办公场所,且社会状况相对平稳,占了明朝60%以上的粮赋。如果南迁陪都,重新整顿兵马和内政,给自己争取一个喘息之机,将来重新振作绝非不可能之事。
但这位一心想当中兴之主,向来以“尧舜精神”“汉武大法”自我鞭笞的帝王,始终过不了面子的坎儿,他害怕臣民们笑话他是“赵构第二”。
一边是对死亡的恐惧,一边害怕丢了面子。在“要命,还是要面子”这道单选题中,崇祯犹豫不决,他最需要的是有人帮他做一个抉择。
此时,都察院左中允李明睿上疏崇祯,放弃死守京师的幻想,尽快考虑南迁。有了李明睿带头,其他大臣也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包括东阁大学士李建泰、左都御史李邦华、九江总督吕大器、驸马巩永固,乃至周皇后。
有了外朝和内廷的支持,崇祯开始积极筹备南迁事宜,并对南迁作了详细的规划。他同时给两个人下了密令,一是派给事中左懋第以出巡长江防务为名,由北向南考察南迁路线;二是密令天津巡抚冯元飏准备300艘海船在直沽口待命。
事情安排到这一步,南迁之事基本促成。现在要做的是,静观李自成东征结果,因为李自成从西安打到京师,还要突破宁武关、偏头关、雁门关、紫荆关、居庸关、潼关等等关卡,如果各路沿途关卡挡得住,则不必舟车劳顿,受南迁颠簸之苦。如果挡不住,立刻打包收拾行李,从京师一路赶往直沽口,乘船南下,不出十天必到南京。
天津到南京海路全程3400里,明朝的海船已经达到日行四百里的“航速”。加上北方春天多西北风,不用十天八日,南京新朝就可以开张营业。
南迁是对的。此时,北方已是饿殍千里、人间焦土,把它留给李自成和他的饿民,不必太久,大顺必崩。

就在一切就绪,只待李自成来时,崇祯皇帝的“尧舜之瘾”犯了,临时起意,召集群臣朝议此事。
本来,朝议进行的挺顺利。谁知,中途冒出一个“李鬼”,极力反对南迁之事。这个人叫光时亨,时任正七品兵科给事中。
光时亨义愤填膺,怒骂支持南迁的大臣,皆是误国之徒,还冠冕堂皇地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社稷存亡之秋,君臣上下应当勠力同心,共同抵抗闯贼,大不了亡国时,君臣一同赴死。而不是忽悠圣上南迁,背负一个“不顾宗庙社稷”的恶名。
骂完了大臣,光时亨转头骂向了崇祯。你辜负了成祖皇帝的一片苦心,当年成祖爷迁都至此,就是要誓死守住北方,况且皇家陵寝全都在此,你跑了,祖宗陵寝跑得了吗?你还是人吗?你忍心让闯贼把祖宗遗骸当火把给烧了吗?大明立国276年没出过一个怂包皇帝,你要当第一个吗?
光时亨是进士出身,同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后,简直是口吐芬芳,什么圣人之道、祖宗遗训、君臣大义。
说到激情澎湃时,光时亨临场发挥,做了一首诗——《南楼誓众》。

这首诗用唐朝张巡、颜杲卿等历史人物自诩,标榜自己抗争到底,以死殉国的决心。
崇祯本来就好面子,被光时亨站在道德制高点一通臭骂,玻璃心立刻稀碎一地。看他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样子,想到一个七品给事中都有这样的觉悟。再看看自己,堂堂一国之君,居然与众臣商议逃跑,确实有点上不了台面。
在光时亨的鞭策下,崇祯身体里流淌的“洪武基因、永乐血性”一下被激发出来,当堂表示:
国君死社稷,正也。朕志定矣!
本来计划好好的,被光时亨这一阻拦,崇祯金口玉言,彻底否决了李明睿的南迁建议。
按理说,光时亨应该是一个正派、死谏、挺拔的正人君子形象。

两个月后发生的事儿,才是明朝历史上最生动的“人文奇观”。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了紫禁城。崇祯皇帝带着王承恩,走向了煤山,在一棵歪脖子上自缢殉国,兑现了他“国君死社稷”的承诺。
那位自诩“大明脊梁”的光时亨,在李自成推开内城宫门那一刻,成了第一批穿戴整洁,投靠李自成的明朝臣子,继续在李自成底下当给事中。
更生动的还在后头,这位“大明脊梁”的心态,稳的让人震惊。
李自成居京42天的时间里,光时亨对“明亡顺兴”这种王朝更迭带来的历史震荡,表现得波澜不惊。
他不慌不忙给住在安徽桐城的儿子写家信,嘱咐儿子要安心筹备科举考试,准备迎接“南明”第一批科举。
为了消除儿子的心理负担,他拿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三兄弟“分仕吴、蜀、魏三国”举例子,称诸葛三兄弟虽分属不同的阵营,但各自成就了历史美谈。以后,咱爷俩在明顺两大阵营各自发光发热。最后,再三告诫儿子改姓“赵”,不要承认跟他是父子关系。
人算不如天算。光时亨本来想跟儿子两头押宝,结果大顺40来天就灭亡了。光时亨逃到南京弘光政权,想继续扮演“大明脊梁”,奈何马士英不吃他这一套,以“误国误君”判了他斩首弃市。
有时候,历史滑稽起来,让人感觉“这并非在人间”。“大明脊梁”光时亨降了李自成,而支持南迁被骂成“明奸”的李邦华,城破之时,以死殉国。
古往今来,在“忠君”这个赛道上,总是会发生各种“生动”的故事。历史用无数次这样荒诞的史实证明了一个真相,忠君口号喊道有多声嘶力竭,如意算盘打得就有多震天响。
正常人谁一天到晚冲着爹妈,喊“爸妈,我爱你们”。
全文完,感谢阅读。喜欢的话,烦请点一点“大拇指和小心心”鼓励支持一下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