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百岁的时候,站在讲台上讲话时提到邓稼先,那一刻他眼圈红了。

不是因为年纪大了情绪脆弱,而是他提到了1971年那封信,一封他拿到后直接起身进了洗手间的信。
那封信,是邓稼先从北京飞快写出来交给人的,信不长,内容也不复杂,甚至开头就很直接:“中国的大炮仗,完全是我们自己造的。”可就是这句话,让杨振宁在50年后仍旧记得清清楚楚。

其实,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跨度超过七十年,从清华园里两家做邻居开始,一直到一个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另一个在戈壁滩上默默为国家研究核武器。
两人的友情,也从未因为时间和距离变淡,反而越走越深,照片能记录很多东西,但有些情感照片里看不出来,需要一点点把前因后果讲清楚,才能明白为什么一个百岁老人会因为一个老友两次落泪。
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带着他从美国回到清华任教,邻居就是邓稼先家,两个小孩年纪差不多,在清华园里一起跑,一起玩。

那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自己以后的人生会有多么不一样,也不知道几十年后他们的名字会出现在无数教科书里,他们只是每天在校园里爬树、玩水、看书、聊天。
后来读中学,杨振宁去了崇德中学,邓稼先本来在别的学校,结果因为杨振宁父亲一句“多学点外语有好处”,邓也转去了崇德,两人又成了同学,虽然不在一个班,但依旧常常一起讨论问题,那时候他们都对物理有兴趣,聊的内容比一般孩子要深得多。
真正让他们分开是抗战爆发,教育体系被打乱,几年后,他们又在西南联大重逢,西南联大在昆明,是当时最顶尖的大学之一,杨振宁先去了,邓稼先后来考上。

两人在那里又做了一段时间的同学,毕业后,杨振宁拿了奖学金去了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邓稼先过了两年也去了美国,但选学校的时候专门问了杨振宁的意见。
杨振宁建议他去普渡大学,因为那边学费便宜,教学质量也好,最重要的是,离芝加哥不远,周末还可以见面,邓稼先听了建议就去了。这几年他们在美国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生活上都挺节省。
邓稼先家里条件一般,杨振宁有时会帮他一把——这不是一两顿饭的钱,而是持续性的支持,在美国,杨振宁甚至和邓稼先、自己弟弟三人合住一个小公寓,做饭、买菜、复习功课,像一家人一样过日子,后来邓稼先回国后常和妻子提起,说杨家对自己家是“两代人的恩情”。

1949年,邓稼先拿到博士学位,才二十几个月就完成了所有课程,他没有多做停留,第九天就踏上了归国的船。
他回国时没有告诉很多人,因为那时候中美之间的关系紧张,很多人想回都回不来,比如钱学森,就被扣了好几年,邓稼先算是幸运的,但他回国后的人生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他被调去做一个保密项目,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做什么。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成功,消息震惊世界,杨振宁当时人在美国,看了报纸之后吓了一跳,他看到中国爆了“一个大炮仗”,而最让他意外的是,带头人居然叫邓稼先。

他当时不敢相信,问了所里的奥本海默,后者回答得很模糊,说可能有外部科学家参与,这个回答让杨振宁心里打鼓。
他太了解邓稼先了,知道他不是那种会靠外援的人,但毕竟这么多年联系少了,他也不敢肯定。
1971年,中美开始接触,杨振宁作为华裔科学家被允许回国访问,他一到北京,就递了一张想见面的人名单,第一位就是邓稼先,他不是单纯想见老朋友,他是想亲口问清楚,中国的原子弹到底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造出来的。

那时候邓稼先还在秘密单位,批准他进京见人是需要层层审批的,但因为是杨振宁,邓稼先得到了特别许可,两人时隔二十多年再度见面,地点在北京友谊宾馆。
邓稼先看见杨振宁,第一反应是激动,两人握手很久,那次见面他们聊了很多,从小时候聊到美国留学的日子,但邓稼先对工作避而不谈。
杨振宁快要回美国了,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你们的大炮仗,是不是有外国人帮忙了?

邓稼先没说话,只是送杨振宁上了飞机,说以后再告诉他。
等杨振宁走了,邓稼先把这事儿一五一十地报告了上去。得到的是明确答复:可以告诉他。
但人已经走了,怎么办?邓稼先回去就写了一封信,信不长,但言简意赅。第一句就是:“中国的核武器,完全是我们自己造的。”后面还写了几句感慨,提到希望杨振宁能明白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希望他们两个能再走一段“共同的路”。

杨振宁在上海收到信的时候正吃饭,他拿到信一看,直接起身去了洗手间,里面的句子让他心里震动了很久,那封信他一直留着,哪怕后来回美国、再回中国,都随身带着。
这之后他们又见过几次。每次杨振宁回国,只要能安排上,他都会去找邓稼先,有一次是1972年,有一次是1974年,还有一次是1985年,那次是他听说邓稼先得了重病,专程回国看望,那次他带了国外新出的抗癌药,但邓稼先身体已经撑不住。
1986年,邓稼先去世,年仅62岁,去世前他说了四个字:“死而无憾。”杨振宁听到后,沉默了很久,他后来回国为邓稼先扫墓,邓的妻子给了他一个木盒子,里面是文房四宝,盒盖上写着“稼先嘱咐,鹿希赠”,这是邓稼先最后留给杨振宁的东西。

这些年,邓稼先的名字越来越多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杨振宁写过一篇文章《邓稼先》,被选入教材。那篇文章没有什么煽情的句子,但感情压在里面,谁读谁知道。
2003年,杨振宁决定回国定居。他把清华园的住所取名为“归根居”,意思很清楚,他把邓稼先送的文房四宝放在书房正中,谁来他家都能看到。
2021年,是杨振宁百岁寿辰,他在讲台上说起邓稼先,声音有点哽咽,他说:“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我这五十年,是合了你‘共同途’的期望。”说完这句话,他眼里湿润了。

这段友情的记录不多,但留下的十张照片,每一张都是实打实的历史,芝加哥合住时的合影,友谊宾馆的合照,北京颐和园的那张,病房里的那张,杨振宁在邓稼先墓前的照片……每一张都不是摆拍,而是见证。
可面对邓稼先,他两次落泪,一次在收到信的时候,一次在百岁的时候,这两次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个曾经和他一起爬树、一起奋斗、一起为了祖国默默奉献的朋友。

他们的故事,不需要太多修饰。
因为本身就够真,够重。
参考资料:
夜读丨杨振宁与邓稼先友谊的10个瞬间,2025-10-18,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