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东晋为何能收复四川?成汉 3 次猛攻巴东未果,内乱才是致命隐患

公元 330 年的深秋,长江三峡江面浊浪滔天,成汉大将军李寿率领三万铁骑,踏着晨霜直奔东晋巴东郡(今重庆奉节)。城楼上,

公元 330 年的深秋,长江三峡江面浊浪滔天,成汉大将军李寿率领三万铁骑,踏着晨霜直奔东晋巴东郡(今重庆奉节)。城楼上,东晋太守杨谦握紧腰间佩剑,望着远处尘土飞扬的敌军,心中清楚这场硬仗将决定西南半壁的命运 —— 这便是十六国乱世中,成汉与东晋长达三十年的西南拉锯战开端。

此时的成汉早已不是流民拼凑的草台班子。自李雄 306 年称帝建国,借着西晋内乱、北方石勒刘渊牵制晋军的时机,成汉迅速吞并益州大片土地,西南半壁尽入囊中。李寿作为开国功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擅长攻坚略地,这次东进直指巴东,正是想打通顺江而下的通道,剑指东晋荆州腹地。咸和五年十月,李寿麾下猛将费黑、任邵率先破城,巴东守军节节败退,杨谦带着残部退守建平郡(今巫山),依托三峡天险苦苦支撑。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一边倒的进攻,竟拉开了持续多年的血战。

李寿的野心远不止巴东。次年七月,他再次调集重兵,分两路猛攻建平与阴平(今甘肃文县),东晋守军腹背受敌。阴平很快失守,氐族首领杨难敌被迫投降,而建平城下,杨谦与监军毋丘身凭借山势顽强抵抗,一次次打退成汉的冲锋。可东晋朝廷此时正深陷内忧外患,洛阳危在旦夕,根本无力抽调援兵,守军的粮草补给日渐枯竭。就在城池即将攻破之际,东晋将领突然发动夜袭,烧毁成汉军粮,李寿被迫撤军,建平暂时得以保全。但经此一役,东晋在四川东部的防线已是千疮百孔,不少郡县见援军无望,纷纷倒向成汉。

成汉的东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李寿第三次进攻巴东时,遭遇了东晋名将毛宝的顽强阻击。毛宝率领水师沿长江而上,利用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在江面设下铁链与暗桩,成汉战船接连触礁沉没。两军在江面展开惨烈厮杀,箭矢如雨,江水被鲜血染红,李寿的弟弟也在激战中阵亡。这场血战让成汉损失惨重,李寿不得不暂时放弃东进计划,转而向南攻取宁州(今云南),为成汉打下最鼎盛的版图。可东晋这边却祸不单行,内部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地方将领各自为政,益州刺史频繁更迭,对四川的掌控力越来越弱,除了巴东、宜都等少数战略要地,大部分地区已落入成汉之手。

战局的真正转折,源于成汉内部的血色宫变。李雄死后,皇位继承引发宗室残杀,李班即位百日便被李雄之子李期、李越弑杀,而李期登基后又大肆屠杀宗室,搞得人心惶惶。手握重兵的李寿本是辅政大臣,眼看自身难保,于 338 年率军突袭成都,废掉李期自立为帝。这场内乱让成汉国力大损,原本勇猛善战的军队陷入派系斗争,东进的势头彻底停滞。而东晋这边,随着桓温逐渐掌握军政大权,收复四川被提上日程。桓温深知成汉内乱的可乘之机,力排众议,决定亲率大军西征。

公元 347 年,桓温率领一万精兵,沿长江逆流而上,开启了灭蜀之战。此时的成汉皇帝李势(李寿之子)昏庸残暴,沉迷酒色,听闻晋军来袭,仓促调集军队迎战。双方在彭模(今四川彭山)展开决战,桓温身先士卒,晋军士气大振,成汉军队节节败退。李势试图坚守成都城,可城内百姓早已厌倦战乱,无心抵抗。当桓温的军队兵临城下时,李势深知大势已去,赤裸上身、捆绑双手,出城投降 —— 这个存在四十年、换了五任皇帝的西南政权,最终在桓温的铁蹄下覆灭。

这场跨越三十年的西南纷争,终究以东晋收复四川告终。成汉的东进之路,始于李寿的雄心壮志,却因内部的权力倾轧戛然而止;东晋虽一度失去四川控制权,但凭借三峡天险与名将坚守,保住了反攻的根基,最终借桓温之力完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