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对袁绍的评价是:色厉而胆薄,好谋而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非英雄也。
当权力博弈进行到最终时刻,能够决定胜负的往往不是具体的权谋和手段,而是在某一关键时刻孤注一掷的勇气。
甚至在某些特定时刻,过份的算计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因为干大事必须“借势”,这就需要精准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期,把太多时间浪费在过份的算计上,可能会造成错过机会窗口期而满盘皆输的局面。
多尔衮,这位大清入关第一功臣,按理来说,应该有机会凭借这样的不世之功向至高权力发起挑战,精于算计的多尔衮,也一直在尽一切手段试图登顶权力之巅,那隐藏在亲情下的兄弟隔阂,隐藏在爱情下的权利野心,都是多尔衮获取至高权力的手段,但是在细节上精于算计的人,往往会在战略问题上出现纰漏。
当死亡的幽灵突然袭来时,算计了一辈子的多尔衮无奈地发现,他的权力布局中少了最重要的一环:他没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正是因为这一点,生前权倾朝野的多尔衮集团,在他死后不到半年,就被小皇帝福临收拾得干干净净。
崩塌顺治七年(1650年),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顺治帝的第二任“父亲”,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出猎时坠马,此后几日,多尔衮病情迅速恶化,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的多尔衮紧急召来其兄阿济格,准备托付后事。
多尔衮在最后时刻对这位明显算不太明白账的兄长说了些什么,我们已无从得知,但阿济格之后的表现证明了多尔衮先前对他的冷落和鄙夷是完全正确的。
多尔衮出事前,阿济格就曾曾表示要称“叔王”,多尔衮还因此事斥责了阿济格,但今时不同往日,命在旦夕的多尔衮准备将包括摄政王身份在内的一切权力都交给阿济格。
面对这泼天的富贵,很显然,阿济格“飘”了,他大摇大摆地告诉多尔衮手下,接下来将由自己统领他们,这个过程搞的异常生硬,完全没有必要的利益交换,多尔衮的手下对于这位新“主子”表现出肉眼可见的不认可,而感受到这种不认可的阿济格直接恼羞成怒,以武力手段威逼多尔衮的手下必须支持自己。
在阿济格忙着“继承”多尔衮的政治遗产时,京师的顺治帝也没闲着。
得知多尔衮死讯后,他立刻下令举行全国哀悼,多尔衮灵柩运回京师的过程中,顺治帝对多尔衮的哀悼诏书和对多尔衮手下的嘉奖诏书一封接着一封送到多尔衮手下手中。
多尔衮的灵柩到京师时,顺治帝亲自出城迎接,并扶棺痛哭,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多尔衮的手下彻底下定决心,与那不懂事的阿济格决裂,依皇帝为生。

于是,仍做着春秋大梦的阿济格就成为了所有人的公敌,他不但是顺治皇帝坐稳皇位的绊脚石,还将成为多尔衮系向顺治帝投诚的投名状。
最终在顺治皇帝和原多尔衮系的联合绞杀下,阿济格被囚,并于一年后被处死。
玩政治是需要极高的智商和手腕的,能力不足的人妄想参与至高权力的斗争,结局通常会比较悲惨。
收拾掉阿济格后,顺治帝加追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为大清定鼎天下立下不世之功的多尔衮享受着死后的无尽哀荣。
到这里,一切似乎都很完美,除了自不量力的阿济格,所有人都认为这样的结局不错,皆大欢喜,但权力的游戏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
风云变幻肃清了阿济格势力后,多尔衮系又有些看不清形势了,他们认为自己投诚有功,帮忙干掉阿济格有功,顺治帝应该奖励他们。
当然,如果他们要的是一般奖励,也不一定立刻就要倒霉,但他们提出的要求却很奇怪:
原多尔衮系成员上表请求顺治帝额外照顾的多铎的幼子多尼,并希望顺治皇帝承诺,日后由多尼统领两白旗。
多尔衮系大概是在看到顺治皇帝给多尔衮的死后哀荣太多,而真的认为自己很重要了,他们的想法大概率是这样的:没有我们两白旗的人倒戈,你顺治帝还不能那么容易就收拾了阿济格呢,所以我们两白旗是有资格跟你顺治帝谈条件的。
承认,你们两白旗的人功劳是不小,如果你们提的一般的要求,顺治帝也未必不会出于安抚两白旗的目的答应,但两白旗成员提出的那个要求,是要让两白旗继续游离于皇权之外,等于再造了一个多尔衮。

这样的要求等于明摆着告诉顺治帝:我们两白旗不是真的支持你,我们只是讨厌阿济格,我们还是多尔衮系,我们给自己选的继承人是多铎的儿子多尼,以后我们两白旗还是自己管自己,你皇帝别想插手。
如果说以前顺治帝在收拾掉阿济格后,出于稳定的需求,对付原两白旗成员或许会采用慢慢消化的策略,但这样的诉求一出,等于明摆着告诉了顺治帝,两白旗想自立,那么顺治帝就不能再等了。
于是,一场针对多尔衮的清算行动正式拉开序幕,多尔衮的近侍苏克萨哈举报,称多尔衮丧服违制,有不臣之心,顺治帝则以此为借口,对多尔衮进行全面清算,对多尔衮系成员进行大规模清洗。
多尔衮被追夺所有封赏,被开棺戮尸。
短短四个月,多尔衮从享受无限爱荣的成宗义皇帝,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反贼”,这就是政治,至于多尔衮的“铁杆”们,除了少数像苏克萨哈这样及时“跳车”的聪明人,其他人被严惩,下狱的下狱,处死的处死,多尔衮系从春风得意到灰飞烟灭只用了短短的四个月,当然了,多尔衮悲惨的结局,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昔日的部下过于愚蠢。
在公开表示要“依皇帝为生”后,两白旗的正确举措应该是低调做人,尽量淡化自己与多尔衮的关系,为皇帝马首是瞻。
但多尔衮的手下却以无比清晰的信号告诉顺治帝,他们要自立。
权力斗争时的站队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宣布自己要自立,一定得有强大的实力做背书,一定要保证对方翻脸自己有后手,但显然,多尔衮的手下并没有后手,顺治帝动手时,他们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这位满清入关第一功臣,最有权势的摄政王多尔衮,他用一生编织的权力之网,被顺治帝仅用四个月就撕得粉碎,其实大家应该也能很清晰地感受到,无论是多尔衮选择的继承人阿济格,还是他统领的两白旗成员,水平都完全达不到参与最高权力斗争的程度,有这么一群“猪对友”在多尔衮集团不败才显得奇怪。

雄才大略的多尔衮是怎么把自己的集团搞成这样的呢?这是一个关于多尔衮兄弟的复杂问题。
兄弟隔阂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人为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三兄弟同气连枝,共同进退。
而这三兄弟中,多尔衮恰恰是发迹最晚的那个,阿济格与多铎身强体壮,早早就追随父亲努尔哈赤统兵打仗,而多尔衮由于体弱多病,掌兵的时间要晚于两位兄弟。
多尔衮的优势在脑子,他有着极高的政治手腕,这一点,他倒是很像皇太极。
高级的政治博弈都是要玩脑子的,所以政治手腕更强的多尔衮在后期能够力压两位兄弟,成为三兄弟铁三角中的话事人。
皇太极突然驾崩时,多尔衮三兄弟控制着两白旗,实力不俗,故三兄弟力推其中最有脑子的多尔衮为帝;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直接控制正蓝旗,另外直接隶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也倾向于立豪格为帝。
眼看己方力量无法形成压倒性优势,多尔衮以退为进,同意立年仅6岁的福临为帝,并由自己与济尔哈朗辅政,此举意在瓦解正蓝旗和两黄旗的联盟,事实证明,也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辅政之初,济尔哈朗的地位是高于多尔衮的,但多尔衮很快就借一件事实现了翻盘。
顺治帝福临继位之初,满清朝堂上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桃色新闻,正白旗旗主,多尔衮的胞弟多铎霸权了汉臣之首范文程的老婆。

这件事传开后,两位摄政王给出了让人意外的解决方案:与多铎并无兄弟情谊的济尔哈朗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多铎给范文程一些赔偿了事。
但多铎的胞兄多尔衮却一定要严惩多铎,他给多铎的惩戒可谓严苛至极,直接罚了多铎15个牛录,这几乎相当于多铎手中的一半人马。
皇太极时期,多尔衮三兄弟的身份分别是:多铎,正白旗旗主,领正白旗所有牛录;多尔衮,镶白旗旗主,但只领半数牛录;阿济格,隶属于镶白旗,统领另外半数牛录。
三兄弟中,最有脑子的无疑是多尔衮,但手下兵马最多的,却是多铎,这也可以看做皇太极分化瓦解多尔衮兄弟的一步棋。
多铎强抢范文程之妻一事发生后,多尔衮立刻以此为借口罚了多铎十五个牛录,而后又通过正白、镶白换旗的方式,将自己与多铎的身份对调。
换旗后,多尔衮为正白旗旗主,领所有牛录,多铎为镶白旗旗主,领半数牛录,阿济格仍领镶白旗另外半数牛录。
多尔衮利用一次桃色新闻,既证明了自己比济尔哈朗更加“公正”,又拉拢了汉臣之首的范文程,还提高了自己的实力,可谓一箭三雕。
但这也暴露出了多尔衮的一个问题:他算计起来,连自己兄弟都不放过。
一次桃色新闻中见证的兄弟隔阂,其中已经埋下了集团覆灭的伏笔。
多铎之死多尔衮兄弟集团的高光时刻发生在清军入关之初,多尔衮本人连续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距离最高权力仅限一步。
多尔衮的权势不断攀升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入关的重大战略决定是多尔衮做的,从这一点上看,他甚至可以算是满清政权的第一功臣;第二,入关后那些大仗硬仗大多是其胞弟多铎打的。
政治斗争中,权术只是小把戏,真正要获得巨大的能量还得靠拿的出手的功绩,显然,入关夺取天下,这样的大功可以让多尔衮向最高权力发起挑战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多尔衮集团内出现重大变故,多铎死了。

作为多尔衮集团的“战力担当”,多铎一死,基本标志着多尔衮集团难以再靠军功积攒政治能量了,当然,对于秉持着“亲兄弟,明算账”原则的多尔衮来说,拥有太多战功的多铎此时死去,也许未必就完全是件坏事。
多尔衮在多铎死后,立刻干了一件事:将多铎的第五子多尔博过继到自己家中,并以多尔博为嫡长子,未来要继承他的爵位和政治资源。
对于任何一个集团来说,继承人问题都不是小事,因为他关乎集团的未来前景,别人决定跟不跟你干,当然取决于你当时能给多少利益,但更取决于跟着你干有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多尔衮有四妻八妾,但却没有儿子,所以在多尔衮向权力之巅高歌猛进的过程中,继承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继承人问题不解决,你们集团的未来就不明朗,未来不明朗,想要拉拢别人加入,就得付出更高的成本。
精明如多尔衮,难道不知道继承人问题需要解决吗?他当然知道,但他为什么不早将多尔博过继到自己家中呢?还不是因为提防着胞弟多铎吗?
入关过程中立下最多战功的本就是多铎,如果多铎的儿子过继到多尔衮家中,那么外人就难免会产生多尔衮和多铎谁才是老大的疑问。
继承人问题迟迟悬而未决,说到底还是多尔衮兄弟之间相互算计的结果。
只有多铎“恰到好处”地死了,多尔衮才敢把多尔博过继到自己家中,只是讽刺的是,此时他的生命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篡位的艺术篡位这一行为,自带道德瑕疵,所以篡位绝对是个技术活。
有史料记载,多尔衮在最后一次出猎前,其实已经疾病缠身,但多尔衮仍坚持出猎。

当然,有人说满人是有这样的传统,但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人物,如果篡位这件事已经十拿九稳,多尔衮应该也不至于强支病体去出猎。
毫无疑问,出猎的目的是展示权威。
但最高级的权威是不需要展示的,它如空气一般就在那,如果一种权威还需要展示,只能说明它还不是最高级别的权威。
多尔衮就算强撑病体也要展示权威,这件事本身就说明多尔衮的权威并不如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如日中天。
多铎的死,固然帮助多尔衮消除了一个集团内部的威胁,但却也削弱了其集团整体的战斗力,权力的最底层逻辑是暴力,入关之后,多尔衮集团一路“涨停板”的原因,其实是多尔衮多铎兄弟之间的暴力互补,拥有摄政王身份和高超权术手段的多尔衮掌握最高间接暴力,而善于带兵打仗的多多掌握着最高直接暴力。
最高级权力斗争,如果需要上升到直接暴力就显得低级,但直接暴力永远是最基本的压舱石。
以多尔衮集团为例,多尔衮多铎组合都在时,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都是拉满的,如果事情真的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多铎的两白旗精锐可以直接进京“清君侧”。
这样的背景下,刚刚被征服的正蓝旗就只能乖乖跟着多尔衮干,镶蓝旗和两红旗这样的骑墙派也会倾向于投机多尔衮集团,至于两黄旗,如果看到实力差距过于悬殊,也不乏有人会“弃暗投明”。
但如今多铎死了,一切就变得麻烦了起来,你的直接暴力弱了,你直接与顺治帝武力摊牌的能力差了,这样一来,昔日与你眉来眼去的骑墙派就会选择继续骑墙,而皇帝的嫡系两黄旗则会坚定拥护顺治帝的决心。
骑墙派会从各个角度重新评估两大集团的前景,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惊讶地发现,多尔衮集团的继承人问题是个隐患。
麻绳专挑细处断,多尔衮集团如日中天时,其实继承人问题不算太大的事,因为多尔衮才30多岁,可以说正值壮年。
但是一旦你的权势不那么强了,那么不好意思,所有在你权势滔天时不是问题的问题,都可能变得异常致命。
如上文所说,由于王莽这个“头”开得不好,篡位在中国古代的价值体系中,历来要背负道德污点,而这其实等于拔高了篡位的难度。
要想成功篡位,必须要拥有绝对优势的武力作为后盾,让其他势力出于“弊害”的目的不敢违背你,还得拿出足够的利益分享给各方势力,奖励追随者,让这些人出于“趋利”的目的选择支持你。

势均力敌状态下是搞不成篡位的,即使有优势,但是不大都不行。
多尔衮的集团的尴尬之处在于,其实力一直在增长,最强时确实能压过顺治帝一头,这难免让多尔衮产生这样的心理:只要继续积攒能量,总有一天自己集团的实力会强大到碾压顺治皇帝,到时候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搞篡位了。
但现实世界哪有那么简单,多尔衮集团本身就是一个有重大问题的集团,包括政治军事中心不统一,没有合适继承人等,被这些问题掣肘的多尔衮集团注定后劲不足。
简单总结一下:多尔衮集团硬实力不够,最强时也只是略强于顺治帝的两黄旗,始终无法对后者形成碾压式优势,又有诸多短板,包括多尔衮能力的短板和兄弟之间的相互算计,这样的多尔衮集团是难以完成篡位这样高难度动作的。
以上问题决定了多尔衮集团的上限不会太高,而继承人问题则决定了下限会很低。
多年以来,多尔衮一直处心积虑将一切权势都搞到自己手中,结果就是当他突然离世时,整个集团灰飞烟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