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为何对岳飞恨之入骨?岳飞死后两年,他的军师揭开了秘密

红尘的历史说 2024-10-31 04:19:49

世人皆知岳飞是被"莫须有"三字所害,却鲜有人知,在岳飞死后两年,他的一位军师在临终前留下了一封密信,信中道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位军师曾在岳家军征战十余载,深得岳飞信任。他在信中揭示,宋高宗赵构对岳飞的憎恨,远不止"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政见之争那么简单。一个与徽钦二帝有关的隐秘往事,才是导致这位抗金名将悲剧的关键。究竟是什么样的秘密,让一代英雄含冤而死?

一、君臣初见:从低级军官到统帅

靖康之变后的第三个月,二月的一个雨天,年仅二十四岁的岳飞带着麾下三百余人来到了应天府。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精锐,都是从东京城破时死里逃生的精兵。当时的赵构刚刚在应天府称帝,正值用人之际。

岳飞初次觐见赵构时,身着一袭战袍,腰悬长剑。他向赵构禀报了东京城破时的惨状,以及自己如何在混乱中救下数百军民。当时坐在龙椅上的赵构,正是避难南下不久,朝中文武官员尚未到齐,急需军事人才。听闻岳飞所言,赵构当即询问其军事才能。

岳飞不负众望,当场展示了他精湛的箭术。在应天府的校场上,他连发三箭,箭无虚发,每一箭都正中靶心。更令人震惊的是,他随后提起了一把重达三百斤的铁弓,轻松拉满。这一手绝技让在场的文武百官无不叹服。

然而,岳飞的能力远不止于此。在回答赵构关于军事策略的问题时,他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并提出了"固守江淮,训练精兵"的建议。这番见解让赵构对这位年轻将领刮目相看。

建炎元年三月,赵构任命岳飞为东京留守司统制,这是岳飞军旅生涯的起点。上任后,岳飞立即着手整顿军队。他创立了独特的练兵方法,要求士兵白天练习骑射,晚上学习兵法。短短数月,他手下的军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

同年秋天,金兵南下,岳飞率军在郾城一战成名。在这场战役中,岳飞以三千人马击退了金军一万大军。这一战役让赵构看到了岳飞的军事才能,随后便不断委以重任。岳飞也没有让赵构失望,接连在颍昌、汝州等地击退金军,收复失地。

然而,就在岳飞声名鹊起之时,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建炎二年春,岳飞越级上书,力陈收复中原之策。这封奏章虽然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却触动了赵构的敏感神经。此时的赵构刚经历靖康之难,对强势武将仍心存戒备。这次越级上书,成为了日后君臣关系转折的伏笔。

二、关系转折:从信任到猜忌

绍兴三年春,岳飞在江西战场上连战连捷。他不仅平定了吉安、赣州的叛乱,更在与金兵的对峙中屡建奇功。正是这一系列的胜利,让宋高宗赵构破天荒地亲自为岳飞书写了"精忠"二字,并制成战旗赐予岳飞。这面战旗的赐予,标志着君臣关系达到了顶峰。

然而,这份信任很快就出现了裂痕。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岳飞三次上书建议北伐。第一次是在绍兴三年夏,岳飞上书详述了金国内部的混乱局势;第二次在当年秋天,他提出了具体的军事部署方案;第三次则是在冬天,他甚至列举了已经策反的金国将领名单。这三封奏章,字字珠玑,却让赵构渐生疑虑。

与此同时,枢密使张浚对岳飞的支持也让局势更加复杂。张浚曾在朝会上多次称赞岳飞的军事才能,甚至建议让岳飞统领禁军。这一建议直接触及了皇权核心,让原本就对武将心存戒备的赵构更加警惕。

绍兴四年初,一个微妙的细节暴露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岳飞建议趁金国内乱之机北伐,赵构没有当场表态,而是转向宰相秦桧询问意见。这个细节表明,赵构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岳飞。

事态的转折点出现在绍兴四年三月。岳飞派出的斥候发现,金国使者秘密进入临安城,与秦桧进行了长达三日的密谈。岳飞立即上书提醒,却换来了一纸调令,将他调离前线,改任江南西路制置使。

更令人费解的是,就在岳飞被调离前线的同时,张浚也被免去了枢密使的职务。朝中开始流传一个说法:岳飞与张浚暗中勾结,意图"专擅兵权"。这个说法虽然没有证据,却在朝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绍兴五年春,岳飞再次请命北伐。这一次,赵构不仅没有采纳,还下令减少了岳家军的军饷供给。同年秋天,岳飞上书陈述军需困难,奏章却石沉大海。到了冬天,岳家军甚至出现了粮草不继的窘境。

君臣关系的转折,在绍兴六年达到了一个新的低点。这一年,金国突然提出议和,条件是宋朝每年进贡银绢十万匹。岳飞得知后立即上书反对,指出这是金国的缓兵之计。然而这一次,他的奏章不仅没有得到回应,反而引来了御史台的弹劾,说他"妄议朝政"。

三、暗流涌动:秘密往来的书信

绍兴六年春,一场意外揭开了岳飞与徽钦二帝之间不为人知的联系。当时,一名从金国逃回的宋朝商人带来了一封密信。这封信是徽宗皇帝在金国秘密写就,通过多重转手才到达岳飞手中。信中详细描述了二帝在金国的处境,以及金国内部的军政情况。

这并非是第一封密信。事实上,从绍兴三年开始,岳飞就通过各种隐秘渠道与被囚禁在金国的徽钦二帝保持着联系。这些书信大多通过在金国活动的宋朝商人传递,有时则是借助边境走私商人之手。每一封信都经过特殊加密,使用的是徽宗在位时与禁军将领间约定的密码。

与此同时,岳飞还与燕云地区的宋朝旧部保持着频繁联系。这些旧部多是靖康之变时留在北方的宋朝将领和官员。他们表面上归顺了金国,实则暗中组织抗金力量。岳飞通过这些人,在金国境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络。

绍兴六年夏,一件意外事件打破了这个秘密网络的运作。一名负责传递信件的商人在过境时被金国边防抓获。虽然这名商人及时销毁了书信,但经过审讯,金国还是获知了一些信息。金国随即派出使者,向宋高宗密报这一情况。

更令人警惕的是,在同年秋天,岳飞手下的一名将领在酒后失言,透露了与燕云旧部联系的消息。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桧耳中。秦桧立即派人暗中调查,发现岳飞不仅与燕云旧部有联系,还在金国境内安插了大量密探。

绍兴七年初,又一个重要信息被泄露。一名金国使者在与秦桧的密谈中提到,金国掌握了岳飞与徽钦二帝之间往来书信的证据。这些书信内容涉及军事部署、兵力调动,甚至包括了劝说宋高宗亲征的建议。

事态在绍兴七年春急转直下。金国使者带来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列举了岳飞在金国境内的所有暗线网络。报告中不仅有具体的人名和地点,还包括了部分密信的内容摘要。这份报告直接呈递给了宋高宗。

更为棘手的是,在同年夏天,岳飞的一名亲信将领被发现秘密会见了从金国潜逃而来的徽宗旧臣。这名旧臣带来了一份徽宗的密令,其中提到了"待时而动"的字样。这个发现让本就对岳飞心存疑虑的宋高宗更加不安。

到了绍兴七年秋,金国再次派来使者,这次带来的信息更为震撼。使者声称,岳飞不仅与徽钦二帝有联系,还在密谋一个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根据金国的情报,这个行动将同时发动边境内外的力量,其最终目标竟是改立新君。

四、真相浮现:军师临终前的密信

绍兴十一年冬,岳飞的军师王贤在临终前写下了一封密信,交给了他最信任的门生。这封信被严密封存,直到岳飞死后两年才被公开。信中详细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揭示了岳飞与徽钦二帝之间的特殊关系。

根据王贤的记述,在靖康之变前夕,徽宗曾秘密召见岳飞。当时的岳飞还只是一名小校,但因箭术超群被选入禁军。在这次秘密召见中,徽宗将一枚玉佩交给岳飞,并告诉他这是皇室信物。徽宗还特意叮嘱,若他日天下有变,见此玉佩如见皇帝本人。

这枚玉佩在靖康之变时派上了用场。当金兵围困东京城时,岳飞凭借这枚玉佩调动了一支禁军,成功护送数百名皇室宗亲和大臣突围。这个细节此前从未见于任何史料记载。

更重要的是,王贤在信中透露,岳飞与徽钦二帝之间的联系从未中断。即便在二帝被掳后,岳飞仍通过各种渠道与他们保持联络。这些联络不仅包括军情传递,还涉及到一个秘密计划:在适当时机解救二帝。

信中还提到一个惊人的细节:绍兴五年,岳飞曾秘密派人潜入金国,成功见到了徽宗。在这次秘密会面中,徽宗授予岳飞一道密诏。这道密诏的内容涉及皇位继承问题,其中明确提到"待时而定"四字。

王贤在信中还记载了另一个重要事实:岳飞在金国境内布置的情报网络,实际上是奉了徽宗的密令。这个网络不仅收集军情,更重要的是为日后营救二帝做准备。每一个联络点都经过精心挑选,都是当年追随徽宗的旧臣。

最令人震惊的是,信中提到岳飞手中掌握着一份徽宗亲笔所书的密诏。这份密诏内容事关重大,涉及到皇位正统问题。王贤在信中暗示,正是这份密诏的存在,才是宋高宗对岳飞深恶痛绝的根本原因。

信的末尾,王贤还记述了一个细节:在岳飞被捕前夕,有人曾看见一名金国使者深夜出入秦桧府邸。第二天,这名使者便带着一批文书火速返回金国。三日后,岳飞即被下狱。这个时间序列,似乎暗示了某种联系。

这封密信最后写道,岳飞生前曾对王贤说过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这责任的背后,还有更重的担当。"这句话的含义,直到这封密信公开后才真正被人理解。

绍兴十三年春,这封信的内容在朝野间传开。虽然官方从未对信中内容做出回应,但民间开始流传各种揣测。有人说这就是岳飞被害的真正原因,也有人认为信中内容未必属实。但这封信确实为岳飞案增添了新的解读维度。

五、历史疑云:遗落的密诏去向

绍兴十一年腊月,岳飞被押往开封府大牢的途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被当时的狱卒记录在案:岳飞曾要求停车片刻,将一个包裹交给路边的一名老者。这个看似普通的举动,在多年后被证实与那份消失的密诏有关。

据开封府档案记载,当时负责押解的官员立即派人追回了那个包裹,但打开后只发现几件普通衣物和一些日常用品。然而,在绍兴十二年初,一名押解官员突然被秦桧传召,此后便再无音讯。这个突如其来的人事变动,暗示着这个包裹可能另有玄机。

绍兴十三年春,岳飞长子岳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家中所有的书信文书都被搜走,唯独一本残破的《左传》被遗漏在角落。这本《左传》看似普通,但书页之间却暗藏机关,每隔数页就有几个特殊的墨点,这些墨点连起来竟然组成了一串数字。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绍兴十四年,岳飞生前的一名亲信将领在金国边境被捕。这名将领供述,他曾受岳飞之托,将一批文书秘密转移到了燕云地区的一处古寺。金国立即派兵搜查,但最终一无所获。这次搜查行动引起了宋廷的高度关注。

绍兴十五年,一个意外的发现为这个谜团增添了新的线索。在修缮岳飞府邸时,工匠们在一根房梁内发现了一个暗格,里面藏有一张残破的纸条。纸条上只有寥寥数字,但这些数字与那本《左传》中的墨点完全吻合。

事态在绍兴十六年出现转机。一名自称是当年那位老者的后人找到了岳云,声称他家祖上确实收到过岳飞的托付,但具体物品早已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然而,这个说法很快被证实是虚假的,因为据史料记载,当时该地区并未发生过任何火灾。

绍兴十七年,一个更为离奇的情况发生了。秦桧府上接连有三名老仆暴毙,而这三人都曾参与过对岳飞府邸的搜查。这一巧合引发了朝野猜测,有传言说这些仆人可能发现了什么不该发现的东西。

到了绍兴十八年,事情又出现新的转折。在金国的一次军事行动中,发现了一批暗藏在佛像中的文书。这些文书虽然已经残缺不全,但其中涉及到了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密信往来。然而,最关键的那份密诏却始终未能寻获。

绍兴二十年,已经年迈的秦桧在一次朝会上突然提到:"当年搜查所得的物件,尚有一事未了。"这句话引起了朝臣的注意,但秦桧很快就转移了话题。三日后,秦桧便称病告退,再未提及此事。

这份密诏的去向,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有人说它被秘密销毁,有人说它被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还有人说它可能流落在民间。但无论如何,这份牵动朝野的密诏,似乎注定要与历史的尘埃一起,永远沉睡在时光长河中。

0 阅读:3

红尘的历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