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回老家,一大家子亲戚聚餐,聊到一个亲戚6岁的闺女时,一位婶子的话直接把我震惊到:
“都这么大了,她妈妈还不让她学做家务,以后谁娶到她谁倒霉!”
都2025年了,还能听到这种言论。
如果你有女儿,你会叫她做家务吗曾刷过这样一个话题:如果你有女儿,你会叫她做家务吗?不然太懒了,以后婆家会嫌弃的。
其中有个网友的回答,真挚而深刻:
我真的希望有人说:让女孩子做家务,是希望她以后能够独立的生活,就是父母不在了,她能自己照顾好自己。
而不是说,让女孩子学这些,就是为了结婚生孩子的。
当父母认为女儿的价值,是为了符合别人的期待,是为将来好嫁人。
那他们就不是在养女儿,而是在替别人家养儿媳。
深以为然。

“你要学会做家务,不然以后成家了怎么办?”
“你要乖巧听话,才会讨人喜欢。”
“你别吃太胖,小心嫁不出去。”
这些话就像孙悟空头上甩不掉的紧箍咒,听着刺耳,但又好像无处不在。
我学车遇到的一个大姐,儿子上初中了,在家里啥也不用干。
她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呢,就已经在教女儿搭着小板凳洗碗了,说再大一点要教女儿做饭了。
这位大姐的想法是:以后女儿会做饭、会干家务好找对象,这是一个优点。
而她的儿子,也要找一个会做饭的女儿来照顾他家儿子。
我觉得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是为了孩子以后独立生活也没问题,而不是学会这些去服务别人。
可我妈总说,就你这样啥也不会,婆家不得嫌弃你。
很想告诉大家一个现实,经济实力决定你的地位和别人对你的态度,贤惠没用。
怎么能拿做饭、做家务来评估一个人的价值呢?
女孩子该会的生活技能尽量多学,但是学会以了是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伺候别人的。
女孩子做饭、做家务,绝不是因为别人,而是因为自己热爱生活,可以自给自足。
我不是爸妈的女儿,是别人家的儿媳我小时候,我妈动不动就说:过来过来,趁有时间给我打个下手,学学做饭,以后嫁到别人家里不会怎么办?
“女孩子不学做家务,将来嫁不出去。”这句的背后,本身就是一种隐形的“控制”。
先给女孩子设定一个“嫁不出去”的恐怖后果,让女孩子服从于这种社会规范。
更令人讽刺的是:把女孩子的价值、未来幸福,狭隘地绑定在了家务技能上。
明明可以说:现在学学做饭,以后也能好好照顾自己,而且干净卫生还省钱呢。
我要是表现出强烈的反感,父母又开始说:现在在家可以任性,以后到别人家还能这样吗?
活生生把自己家,搞成半个婆家,你说多吓人。
我发现:有的父母不是在为自己养女儿,而是在为别人养儿媳。

网友@九九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在朋友圈晒自己做的饭菜,总会有人评论“贤惠”,仿佛是在夸人。
但我真的很讨厌这个词,总感觉背后的意思是“以后是个好妻子、好妈妈”。
后来我就不再晒了。
对“贤惠”这个词喜欢不起来,总感觉是明褒暗贬,带着一定的强制性和义务感。
“贤惠”这个词,利他性太强了,明明会做饭是自己的一种本事,可以饿不死自己,可被有些人冠上了“贤惠”二字就变了味道。
仿佛女性会做饭、做家务,是一种对他人特别有利的好事情。
可这本来就是一种利己的生活技能啊!
我妈从小就对我说:你这么懒,以后谁娶你啊;你不学会做饭,以后谁娶你啊;你房间这么乱,以后你婆家骂死你。
我:我以后找一个会做饭的男人不行吗?不会做饭我不要。
做家务,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跟性别没关系。
再说了,现在都有洗碗机、扫地机器人了,还拿家务说事,是不是也该更新一下系统了?

写在最后
“女孩子不学着做家务,小心嫁不出去”,是一句需要被时代淘汰的“咒语”。
希望有女儿的家庭,父母应该对女儿说:
让你学着做家务,从来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是为了让你自己活得更独立、更好。
你会整理,可以拥有一个清爽舒服的生活环境;
你会做饭,可以照顾好自己的胃。
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自理能力、生活技能。
女孩子的价值,从来都不是用“锅碗瓢盆”来衡量的。
如果你有女儿,如果你想让她过得幸福、过得好,一定要告诉她:
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值得你去取悦,如果说一定有,那个人应该是你自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