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别等房子亏大了才后悔!“十五五” 楼市已换轨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标志着中国楼市正式开启“换轨”进程。这场变革并非政策层面的小修小补,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标志着中国楼市正式开启“换轨”进程。这场变革并非政策层面的小修小补,而是从开发逻辑、供应结构到价值评判的全方位范式转型——告别过去“高周转、高杠杆、高利润”的增量扩张模式,转向“稳民生、提品质、优存量”的高质量发展新轨道,具体变革在各地实践中已清晰显现。

一、开发端换轨:从“造房子”到“造好房”的品质升级

过去开发商依赖“拿地-预售-回款”的快周转模式,往往牺牲品质换速度,而“十五五”通过制度约束倒逼行业向“品质优先”转型。核心变革在于两大机制落地:一是现房销售常态化,从源头上规避交付风险;二是**“人房地钱”联动机制**,让供给精准匹配需求。

杭州未来科技城的“绿汀雅集”项目成为典型案例。该项目完全按照“好房子”标准打造,不仅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降低能耗30%,还嵌入智能安防与社区服务系统,实现家电控制、物业报修等全场景数字化管理 。更关键的是,项目实行全现房销售,购房者可实地查验房屋质量与配套设施后再签约,开盘当月去化率达85%,远超区域期房项目均值。开发商负责人表示,虽然资金周转周期延长,但品质口碑带来的复购率提升了20%,印证了“品质换市场”的新逻辑。

二、供应端换轨:“保障+市场”的双轨供给体系成型

“十五五”将住房供给从“单一市场主导”转向“保障与市场并行”,通过结构性调整满足不同群体需求。保障性住房放量供应与改善型住房精准发力,共同构建起多层次住房体系。

在保障房领域,辽宁的“存量转化”模式颇具代表性。当地2025年启动“保障房扩容计划”,通过收购市场上的存量商品房,改造为配租型保障房,计划三年内新增12万套。沈阳皇姑区的“明廉家园”原本是滞销的刚需楼盘,改造后配备了社区食堂、老年活动中心等配套,租金仅为周边市场价的60%,优先保障城镇工薪群体与新市民,首批推出即吸引3000余户申请。

改善型住房则呈现“因城施策”特征。成都针对高收入家庭推出“低密智慧社区”,高新区的“麓湖生态城”新组团容积率仅1.2,配备全屋智能家居与生态水循环系统,虽均价达3.5万元/㎡,仍凭借稀缺品质实现“开盘即售罄”;而三四线城市则聚焦“户型优化”,江苏盐城的“东方花园”将传统两居升级为“可变户型”,满足家庭全生命周期需求,销售周期较同类项目缩短40%。

三、存量端换轨:城市更新替代增量扩张成主力

随着增量市场见顶,“十五五”将城市更新推为楼市发展新引擎,从“拆旧建新”转向“留改拆并举”,激活存量资产价值。各地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整治等举措,实现居住品质与城市功能的双重提升。

四川的城市更新实践成效显著。全省已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98万个,增设电梯2.6万部。成都金牛区的“抚琴西南路片区”改造堪称范本:不仅修复了老建筑风貌,还引入社会资本打造社区商业综合体,配套生鲜超市、亲子乐园等设施,改造后小区二手房均价较周边未改造小区高出15%,租金回报率提升至3.2%。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地同步放开川渝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限制,吸引重庆上班族定居,进一步盘活了存量住房需求。

上海的“城中村改造”则探索出“产业+居住”新模式。闵行区华漕镇通过整治城中村,引入数字经济企业入驻,配套建设人才公寓与共享办公空间,既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又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载体,实现“住房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十五五楼市换轨”的本质,是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与“民生本质”。从杭州的品质现房到辽宁的保障房扩容,从成都的改善型社区到上海的城中村改造,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楼市新图景:不再依赖房价上涨创造价值,而是通过品质提升、结构优化与存量激活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场变革虽会伴随行业阵痛,却终将构建起更健康、更具包容性的房地产新格局。

“十五五” 新政下,“全国一盘棋” 的房价走势彻底终结,城市间的价值分化成为决定房产涨跌的关键变量。判断你的房子是否值钱,首先要看清所在城市的发展定位与人口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