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年,吕蒙一计“白衣渡江”,将关羽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不久,关羽下线,荆州回归东吴。
事后,曹操和贾诩复盘由东吴吕蒙主导的这场奇谋。曹操就问贾诩,文和呀,你素有“第一毒士”之称,为什么从没替孤出过如此惊艳的奇谋。
按贾诩的尿性,必是先低头不语,默不作声,非得别人催促再三,他才肯讲。
贾诩憋了半天,终于开口说话了。
回主公,我虽是“毒士”,但我不是垃圾。“白衣渡江”这种计谋,连我孙子都能想出来。我只是没想到,世上居然有比我孙子还孙子的人,会用这等歹毒的计策。
“白衣渡江”在历史上,只出现过一回。就这一回,整个东吴在三国历史上再也没有抬起头。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既然用兵打仗,谁还不耍点计谋。
凭什么贾诩可以给李傕、郭汜献了上“反攻长安”之计,让魔都长安沦为炼狱,彻底拔了东汉的氧气管。又给张绣献上了“败兵取胜”,害死了典韦、曹昂。非但没有人骂贾诩,反而对这位三国“第一毒士”膜拜不已。同样是用毒计,东吴为了取胜,给关羽上了一道“白衣渡江”,就被后世骂了1800年。
实际上,贾诩瞧不起东吴的“白衣渡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白衣渡江”,突破了做人的底线。
什么是“白衣渡江”。
这条计谋本质上不难理解。(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正在实施一场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
正当蜀汉和曹魏打得热乎时,东吴从中嗅到了收回荆州的时机。
此时,负责镇守荆州的关羽身兼两个重要任务,一是阻挡曹魏南征蜀汉,适当时机北伐一下曹魏。二是防备东边这群“江东鼠辈”。
这一年,虚龄60岁的关羽不知道是哪根脑筋搭错了,执意要北伐一次,而且要玩真的。为了麻痹关羽,东吴故意放出风,对外官宣吕蒙病危,大都督一职临时由资质平庸的陆逊挂职。
关羽一看,吕蒙病重,此乃北伐天赐良机。于是,带着数万荆州精锐浩浩荡荡北伐去了。
关羽不知道的是,这其实是东吴给他下的套儿。在关羽积极筹备北伐时,东吴也没闲着,他们将士卒伪装成商人,顺利通过了蜀汉的江防。打入蜀汉内部后,这伙乔装成商人的士卒,利用“家信”的方式,刺激蜀兵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蜀兵的战斗意志。这一段,有一点像“四面楚歌”的变种版。
东吴趁荆州防务空虚,给关羽背后摆了一道儿,几乎是兵不血刃拿回了荆州。最终,关二爷为自己一时大意,交了一笔“生命”的学费。
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点兵三万,快船八十余只,选会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摇橹,却将精兵伏于舮船中。——三国志·吕蒙传
计谋歹不歹毒,暂且不说。就计谋论计谋,吕蒙这出“白衣渡江”设计实在太精巧了,加上东吴士卒的执行力,简直是不要太完美。
这场“教科书级”奇谋,从构思到执行可以用“丝滑”形容。如此华丽精巧的计谋,为什么会在往后近2000年间被人所瞧不起呢。
计谋是好计谋。究其原因,是它背后的破坏力实在太大,早已超出了计谋的底线。
它最大的破坏力是让“商人”这个职业,声誉扫地。由此,历史上有了一句话——白衣渡江,吴商绝户。
吕蒙用东吴商人作伪装,虽然在荆州一事上,取得了奇效,但往后的日子里,东吴商人再也没有好日子过了。
排斥、抵制,甚至打击商人,成了历代王朝的主旋律。商人没信誉,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过去,各个军阀之间,即使火拼成血葫芦,也不会阻止商人往来贩卖物资。为啥?因为商人能够让物品流通起来,上到军阀,下到黎民,都指望商人倒腾来的物资活下去,为了确保商品物资能够得到保障,大伙约定好了,商人穿上“白衣素服”,各个军阀关隘都要遵守“国际条约”,爽快放行,不得吃拿卡要。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
假设有一个“生鲜”免检专用通道。吕蒙的“白衣渡江”,就类似有人拿这条通道夹带私货,贩卖“白矾”,经他这么一搞,从此通道取消,所有物资必须从头检查到尾。结果是,拉了一车鲜货,排完队、检查完,送到目的地后,直接可以进工厂做虾酱了。
本来,三国之前的商人社会地位还是挺高的,比如先秦的吕不韦、范蠡、管仲、鲍叔,包括汉朝还搞过“盐铁论”这种最高规格的经济辩论大会。
当孙权和吕蒙为了使出“白衣渡江”后,吴地商人直接进了军阀的黑名单,走投无路,无商可做。这样一来,吴地商人可不就“绝户”了嘛。
出卖了整个商人群体,仅仅是其中一个“不义”。
此外,东吴集团的“公信力”也因这场军事行动,在“国际社会”信誉扫地。
赤壁之战后,孙刘结成联盟,形成了“两弱对一强”的局面。说好的,咱俩家穿的是一条裤子,共同对抗北方的曹魏。
就好比,孙刘两家订婚了,你东吴突然不想跟人家蜀汉好了,在不动任何声色,没有任何官宣的前提下,趁着未婚夫出国打工期间(关羽北伐),把人家家产变卖,捐钱跟曹魏跑了(虽然荆州是借来的,但这里只是比喻,方便理解)。抢回荆州,害死关羽,已经够没皮没脸的了,他还自甘作践,降低身份,向曹操称臣,改了国号“大魏吴王”。
有一说一,见过无耻的,但无耻到冒烟的,还是头一回见。
“白衣渡江”臭就臭在,这是一场“背后捅刀子”的行为。恶霸A和恶霸B相约去打恶霸C,恶霸A趁恶霸B跟恶霸C打得难分胜负时,跑进恶霸B家里洗劫一空。
“背刺”这种行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卑劣的手段,为人所不齿。
更糟糕的是,它还打破了原有的割据平衡。从此,三国的天平朝向曹魏一边倾斜。这场毁灭性的打击,让刘备成了受伤最严重的一方,蜀汉“一夜暴瘦”,曹魏从此高枕无忧。
这还不算完。时人和后人吐槽东吴的不止是“背信弃义”,还有短视。孙权和吕蒙就没想过,孙刘联盟一旦瓦解,曹魏灭了蜀汉的话,他能让你存活下去?
从这一刻,“江东鼠辈”的标签严丝合缝地贴到东吴身上,再也撕不下来了。
吕蒙自以为很聪明,拿回来东吴念兹在兹的荆州,可他就忘了一点。
甭说蜀汉不会善罢甘休。败坏了商人这个群体的名声,就是东吴人也不会轻饶了他,东吴主要经济来源有一大块是贸易,这是本土门阀世家的核心产业,你得罪了他们,同时还让东吴人集体背上了“鼠辈”的恶名。
东吴人能放过你?
于是,当曹操和贾诩在讨论“白衣渡江”时,贾诩就预见了吕蒙的结局。——吾观吕子明命不久矣。
贾诩一语成谶。一年后,吕蒙就稀里糊涂死了。
吕蒙之死,意料之中,不死不行。若吕蒙不死,对蜀汉来说,大仇未报,决不罢休;对曹魏来说,如此歹毒之人存活于世,不可与之建交;对东吴来说,把我们门阀世家名声搞臭了,这笔账怎么算。
建安二十四年腊月,吕蒙未及受封而疾发…卒,年四十二。
这算不算用了“绝户计”,被现世报了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