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东京政治圈,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政治正确”。当现任首相高市早苗不断推高台海紧张局势,试图用激进的反华姿态来换取右翼选票时,任何对中国的客观描述都成了禁忌,稍有不慎就会被贴上“软弱”甚至“卖国”的标签。
然而,就在这个狂热的舆论场中,一位重量级人物站了出来,对着正在发烧的日本政坛泼下了一盆刺骨的冰水。
11月26日,日本前首相、自民党内著名的防务专家石破茂在东京发表演讲。他没有使用任何外交辞令的修饰,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关乎日本国运的终极质问:“如果没有中国,没有中日关系,我们国家还能维持运转,还能继续存在吗?”

石破茂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并非出于对华友好的情怀,而是基于一名冷酷的现实主义者的生存算计。他比那些只会在国会喊口号的政客更清楚,日本这个国家的生命线究竟握在谁的手里。
他在演讲中撕开了“经济安保”的遮羞布,直指日本社会运转的三大命门:粮食、稀土与医药。
这不仅仅是贸易逆差的数字游戏,而是关乎日本国民生死的“氧气”。日本人的餐桌高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从冷冻蔬菜到加工海鲜,一旦这条动脉被切断,日本的食品通胀将瞬间击穿普通家庭的承受底线。

更为讽刺的是,以“科技立国”自豪的日本,其高端制造业的咽喉也被扼住。稀土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无论是丰田汽车的发动机,还是三菱重工引以为傲的导弹制导系统,如果没有中国提供的重稀土,这些尖端设备在生产线上就是一堆废铁。尽管日本喊了十年的“供应链多元化”,但石破茂无情地指出了现实:在短期内,日本根本找不到替代方案。
最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医药领域。石破茂特别警告,日本极其依赖中国的原料药,尤其是抗生素。这意味着,一旦地缘政治危机导致物流熔断,日本医院的手术台可能因为缺乏最基础的消炎药而被迫停摆。这不是经济衰退的问题,这是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灾难。

作为曾掌舵日本防务的大佬,石破茂对高市早苗外交政策的批评,核心在于“分寸感”的丧失。
他在演讲中特意回溯了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他强调,半个多世纪以来,历代日本政府在台湾问题上都保持着“极度的谨慎”(ものすごく注意してきた)。这短短几个字,道尽了日本战后外交的生存智慧。无论是田中角荣还是后来的安倍晋三,都深知“一个中国”原则不仅是外交承诺,更是中日关系的基石和安全阀。
针对高市近期所谓“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论调,石破茂虽然没有点名,但话锋极其犀利:“在判断行使自卫权之前,日本首先要搞清楚国际法是如何定义的。”这是在警告现任政府:不要把国内的政治作秀,当成国际法上的行动依据。在台海问题上玩火,后果不是几句激昂的国会答辩就能承担的。

石破茂的这番言论,让他迅速成为了日本网络右翼围攻的靶子,“讨好中国的叛徒”、“非国民”的骂名铺天盖地。但这恰恰证明了当前日本社会的病态——当理性的声音被视为背叛,这个国家正滑向危险的边缘。
必须看清的是,石破茂绝非亲中派。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日本国家利益至上者,一个传统的鹰派人物。但正因为他还拿日本的国家利益当回事,才不愿意看到日本被高市早苗等极右翼狂徒绑上意识形态的战车,最终在经济和安全的悬崖上失控坠落。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随后的回应中,再次敦促日方切实反思纠错。这与石破茂的警告形成了某种跨越海峡的呼应。
“没有中国,日本根本不可能存在。”这句话听起来虽然刺耳,甚至让很多日本人感到屈辱,但对于2025年冬天的日本来说,这恰恰是一剂不得不喝的救命药。石破茂试图告诉那些狂热的同胞:在你们试图按下冲突的按钮之前,最好先低头看看,自己手里的饭碗和救命的药瓶,是不是还紧紧握在“假想敌”的手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