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明朝的灭亡,清朝的诞生,修《明史》的任务落到了清朝的头上,但是关于建文帝到底有没有死于大火,在当时却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因为当时正在闹“朱三太子事件”。 所谓的朱三太子事件就是时不时的有人冒出来说自己是崇祯的第三个儿子,以此号召百姓谋反。为什么说是第三个儿子呢? 因为崇祯的长子已经被清朝处死,而崇祯的次子则出生不到一年就夭折,唯独这个第三子在乱军之中失踪,至于是否活着,谁都不知道,再加上他的后天长子身份,打着他的旗号造反,将会是最合适的。 而建文帝的性质与朱三太子相当的类似,但与朱三太子不同的是,在明朝,所有的官员都认定建文帝并没有死于大火,而是出逃。 但对于这种说法,在当时却不能录入《明史》,因为建文帝都能出逃,朱三太子岂不是也能出逃? 因此,修《明史》的官员展开激烈的讨论,大部分的官员还是有良知的,虽然不主张出逃的说法,但是却主张有疑问的说法。 只有一个人坚决认定建文帝死于大火,这个人叫作王鸿绪,出生于江苏松江,是康熙一朝的进士,他此举明显是为了讨好清朝。 但不幸的是,他官居户部尚书,位高权重,恰好是经手《明史》的最后一个人,动手脚成了无法避免的事情。 更加可笑的是,他竟然还自己写了一篇名为《史例议》的文章,列出一大堆子虚乌有的证据,只为说明建文帝没有死于大火。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现如今的《明史》里面关于建文帝的结局是“帝不知所终”,也就是没有死于大火呢? 因为到乾隆一朝,朱三太子已经绝迹,就算说建文帝没有死于大火,也已经没有任何的问题,当然改过来的这个人肯定不是王鸿绪。
随着明朝的灭亡,清朝的诞生,修《明史》的任务落到了清朝的头上,但是关于建文帝到底
含双谈历史
2023-07-05 22:51:47
0
阅读:323
远方
奴清就是无智无德的寄生体,它提倡重用那些道德和学识都劣等的奸戾小人,如孙之獬洪承畴吴三桂晋商等。举个简单的例子说说奴清的文明退步,从先秦开始到明朝,书籍是有标点符号的。奴清搞四库全书把古书的标点符号全去掉了。
尚普生活
一朝编前一朝的历史,肯定有篡改之处。这就为什么清史还没有,只有一群遗老编的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