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在家长面前保持缄默。
家长以为是自己苦口婆心地教导终于有了效果,孩子因此变得顺从。
事实上,是孩子经历了无数次“诉说”心声被打断后,为了避免矛盾冲突而做的妥协。
这就是著名的“缄默效应”,即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因对方权势太大,自己无法抗衡而产生的一种防御心理。
作家伏尔泰曾说:“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
父母每一次耐心地聆听,都是在慢慢走进孩子的世界,感悟他们的心声。
故事:有一天她刚一到家,女儿就着急爬高去拿糖果盒。
她一方面怕女儿摔倒,另一方面怕女儿吃太多糖对牙齿不好,就一直用言语阻止女儿,也不听女儿解释。
后来,女儿拿到糖果盒,找到奶糖递给她时,她才明白,原来女儿是想把第一次上学得到的自认为最好吃的奶糖跟自己分享。
事后,卡特太太很愧疚。
她说:“没有了解她行动背后的原因,就遏制她、批评她、教育她,让她满腔的爱意无从诉说。真是失误啊!”
我们总以为自己曾做过孩子,还比孩子见过更多的世面,所以对于孩子的想法都了如指掌
后来,才发现:关上了聆听的门,里面只有自己的心声。
面对孩子,我们不要总是张开自己的嘴巴、捂上自己的耳朵。
我们需要蹲下身来,侧耳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
尊重孩子的每一次表达,用心去聆听孩子藏在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用爱去探求孩子每一个看似调皮行为背后的温暖与善意。
父母多做“听众”,少做“演讲家”,孩子才能敢于自我表达,自信常伴。#心理成长联盟##情感##治愈不开心##父母言行对孩子影响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