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讨好型人格”这个说法,
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了,随口就能列出几条:
不懂拒绝,害怕麻烦别人,为了避免冲突常常妥协,敏感等等。
相对于此,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起了“讨坏型人格”。
他们正在狠狠学习“我话还没说完,不要打断我;
不可以,不需要,一点都不好笑,这样做很不合适,不要打扰我,你让我感到很不舒服”
这样一系列鲜明的表达。
讨坏,和讨好的本质相同。
在精神分析里,有一种看待问题的思路,
就是一个人的行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话,
基本表达的是同一个本质,而且两个极端常常互为防御。
解锁这样的规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事情。
过度讨好是因为一个人压抑了很多的攻击性,
然后投射性地以为别人或者关系也是攻击性的,
为了防御攻击的发生,
所以经常以讨好的姿态来应对关系。
反过来,讨坏,在心理层面是对融合焦虑的防御。
放眼到日常人际中,
从讨好到练习讨坏,
本质上都是自我受到了威胁;
而讨坏,是为更多成为自己所作出的最后努力。
有句话叫做:真实最有力量。
讨坏的人多半都在追寻真实。
我们渴望在人际社会中更加自由真实的伸展自己,
一方面要具备讨坏的意识,也就是有能力维护自己的边界;
另一方面要有与外部和解的能力,人活着不可能不妥协,
适度妥协是自我功能良好和人格健康的体现。
总结来说,讨坏这件事,意识比盲目行动更重要。
有了意识,就可以不必要在极端上面找答案,
而是在讨好和讨坏之间,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焦虑症##情感##心理成长联盟##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