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希腊的亚述和“埃塞俄比亚人” 希伯来文明同亚述文明和希腊文明一样,都属于地

南坡青丝蛊 2024-01-22 21:35:39

浅析希腊的亚述和“埃塞俄比亚人” 希伯来文明同亚述文明和希腊文明一样,都属于地中海文明,但是他们的语言、文字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现实问题不但在亚述方面有了直接的、强大的证据,在希腊的历史文化中也是如此。 大部分情况下,它与前2000世早期和前3000年的亚述相一致,并且在地域上的划分也较为一致。 这样的结合并非偶然,本文将从麦鲁哈后来又一次现身,所说的不再是印度河河谷,而代之于埃及的埃塞俄比亚,正如《圣经》中所说的那样两个不同的文明,都有同样的记录,如果只是巧合,那就太过仓促了。他们的叙述并非偶然,而是互相佐证和互补。 之后,新亚述时代(公元前911-612年)重新在楔形文字中重现,这一名称不但与埃及有联系,而且在亚述巴尼拔皇族的铭文中也清楚的表明了麦鲁哈就是埃塞俄比亚人。 麦鲁哈(公元705~前681)的碑文中写道:“他们(我征服的地方的统治者和领主)和埃及的国王结成了联盟,麦鲁哈的弓箭、战车、战马都是他们的军队,他们是来帮助我们的。” “我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抓住了埃及的车夫和麦鲁哈的骑兵。”从年代上来判断,“麦鲁哈”这个名字与《圣经》中的“古实记”(公元前11世纪晚期)有很大的一致性。 更有说服力和更直观的证据是,埃萨尔哈东(公元前681~669年)的碑文中,不但清楚地标明了“他们(麦鲁哈和马干)(当地称作古什和埃及)。 还有塔哈尔卡(特哈加)的姓名也与《列王纪下》、《以赛亚书》中所提到的人物如出一辙,其所体现的历史事实也与前文所述的情况相一致。 埃萨尔哈东的碑铭上写着:「阿淑尔神在我十次探险时,带领我向麦鲁哈和马干前进,这两个地方叫做埃及。我把阿淑尔神的大批部队都召集起来了。在尼萨努的头一个多月,我翻山越岭,从我家乡阿淑尔出发,穿越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条河流正值洪涝时期。 我在这次的探险中,建造了一座要塞,用来防守推罗的王巴亚鲁,他认为他的朋友,古实国王塔哈尔加,可以从阿淑尔神的手中挣脱出来,因此,他对我的回答很不客气。我已经断绝了他们的粮食和饮水。 希腊的古老的宗教信仰也是一种很好的反映。在希腊文学里,荷马的第一部作品描述了埃塞俄比亚人。《伊利亚特》一书中,有两个地方清楚地提及了埃塞俄比亚人。《奥德赛》里有三个地点清楚的提及了埃塞俄比亚人。 荷马史诗中关于埃塞俄比亚的描写有两个突出的特征:首先,埃塞俄比亚是希腊众神的天堂;第二个原因是,埃塞俄比亚距离希腊人所知道的两个极端很远,那就是“一半在夕阳下,一半在太阳升起”,而在如此偏远的地区,一般的人根本无法抵达。 荷马的诗篇中关于埃塞俄比亚的描写,基本上是被限制在了“童话”之中。从荷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提到的埃塞俄比亚和现在的埃塞俄比亚是截然不同的。 实际上,“自荷马时代起,经典的作者们所描写的埃塞俄比亚人和埃塞俄比亚人,与现今居住在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埃塞俄比亚人的祖先或先辈们,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荷马对埃塞俄比亚的描述,也是希腊罗马人对埃塞俄比亚的理解的一个典型例子。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认为亚述的发展,尤其是新出土的楔状文字,不但清楚地证实了古代实相在埃及的埃塞俄比亚,也弥补了《创世记》与其后的古代史实之间的差异。 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圣经》中的古代真理之战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希腊人对埃塞俄比亚的了解,在罗马人的影响下,尽管他们对埃塞俄比亚的了解还停留在《罗马神话》中,但他们却从罗马人的遗产中,发现了埃塞俄比亚,在埃及的南方。 尽管希腊的传统从来没有提到过“古实学”,但其逐步确定埃塞俄比亚地区的地理分布,也为希伯来文化的古代实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依据。此外,希腊关于埃塞俄比亚人的知识所产生的一种文化意象,正是希腊对其形象的完美体现。 从《圣经》的传说看,诺亚之子含的后裔古实迁入非洲,到了现代,欧洲殖民主义在为自己的殖民主义学说提供基础时,为了维护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优越论,把“古实”的历史变成了“含密特学说”的佐证。 这篇文章并没有给任何一种学说的佐证,只是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客观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弄清“古实”的本来面目,同时也有助于了解地中海文化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希罗多德:《历史》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 罗念生:《罗念生全集·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

0 阅读:0
南坡青丝蛊

南坡青丝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