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们了吗?”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一位衣着褴褛的大爷拿着一张泛黄的旧纸条,敲开了当地领导的办公室大门。 在孝昌县金盆村贺家畈,一个阳光斑驳的午后,一封尘封了八十五载的历史信笺在杨明荣手中轻轻展开。 那是一张历尽沧桑而仍保留着坚韧质地的借条,尽管边缘微黄且略带破损,但其上的墨迹依然诉说着那个战火纷飞的1930年。 借条上端详可见的笔迹记录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因扩充武装力量的需求,在大悟山腹地秘密联络点——杨长银家中借款四百大洋。 那时,杨长银不仅倾囊相授自家的三百大洋,更令其子杨文顺奔波亲友处筹措了一百多大洋,以解红军燃眉之急。 时光回溯至杨明荣的父亲杨文顺弥留之际,他曾回忆起那段艰苦卓绝的日子,红军战士们穿着破旧,经费紧缺,连最基本的生活与战备物资都难以保障。 他们依循严格的财务制度,用毛笔书写了这份庄重的借据,郑重其事地填上了杨长银的名字以及数目巨大的借款数字,并加盖了队长涂杏的印章,作为对这位普通农民无私援助的永久纪念。 此刻,已届古稀之年的杨明荣抚摸着先辈传承下来的薄薄纸片,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是家族历史的一部分,也是那段峥嵘岁月里普通民众支持革命事业的无声见证。 2015年,杨明荣走进了孝感市人民政府的大门,这位朴实无华的老人手捧借条,叩问着时代的回应。 政府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孝昌县财政局办公室的余先生表示,这张承载历史记忆的借条必须经过权威部门的技术鉴定。 一旦确认属实,按照现行的相关政策,县财政部门将会兑换相应的现金偿还款项。 根据银行查询当年大洋兑换率,每块大洋折合现今人民币约60至80元不等。 这意味着,那份沉甸甸的承诺可能转化为一笔可观的补偿,而这笔补偿的背后,则是跨越世纪的公信力与民族记忆的延续。 在这个平淡无奇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天,太阳如往常般洒满金盆村的每一个角落,映照着杨明荣手中的那张借条,它如同一座横跨时间的桥梁,连接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借条上的每个字眼似乎都在低声诉说着那段早已远去的烽火岁月。 那是1930年的中国,革命的星火在大悟山脚下的小村庄熊熊燃烧,杨长银和他的儿子杨文顺,怀着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慷慨解囊资助红军,他们的忠诚和信任化作了这四百大洋的沉重承诺。 如今,新时代的阳光照亮了这份尘封已久的契约,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意义。 孝昌县的相关部门积极介入,试图通过科学严谨的手段来唤醒这份沉睡的记忆,使之得以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得到公正的兑现。 专家们小心翼翼地鉴证着这笔跨越时空的债务,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对人民权益的坚守。 与此同时,杨明荣的心中也在默默地期待着这场历时八十五年的债款偿还之旅能够画上圆满的句号。 他深知,这笔款项不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补偿,更是对祖辈付出的一种肯定,是对那个动荡年代无数像杨家一样默默奉献的普通百姓的精神慰藉。 这份债务的故事,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静静地发酵,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 它讲述的是过去与现在的交织,是世代相传的忠诚与信任,更是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形成的不屈精神和对公平正义永恒追求的生动写照。 而这一切,都将在这平常而又非比寻常的日子里,迎来属于它们应有的结局。
“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们了吗?”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
红色的史纪
2024-04-07 20:07:13
0
阅读: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