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老汉救了2男子的命,就认他们做了干儿子,老汉分别借给大儿子10万,小儿子5

大博而化易 2024-04-23 07:07:45

江西,老汉救了2男子的命,就认他们做了干儿子,老汉分别借给大儿子10万,小儿子5万,后来他干脆不让他们还了。没想到,小儿子不乐意了,觉得干爹给大哥的钱,比自己多了一倍,心理失衡,让干爹再给自己5万,或者大哥再给自己2.5万。网友:喂了两条白眼狼。

(案例来源:金牌调解)

这天,老陈刚送走最后一个患者,干儿子大涂就进了门。

他眉开眼笑,父子俩好久没聚了,他赶紧招呼老伴烧菜烫酒,他要和大涂小酌一杯。

没想到,大涂蹙着眉头,铁青着脸,老陈赶紧问大涂,是不是家里发生了啥事?

没想到,大涂开门见山:“干爹,我来就是想问问你,我和大于都是你干儿子,你为啥厚此薄彼,不一碗水端平?我哪里对不住你了?”

大涂一句话,问的老陈瞠目结舌,不明所以,他好半天才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老陈开了家医馆,用他毕生所学救死扶伤,悬壶济世。

而大于和大涂,都曾经是他的患者,病魔缠身,寻医问药都没效果,走投无路下,慕名找到老陈,在他这里起死回生。

说老陈是大于和大涂的救命恩人一点不为过。

双方都觉得这是上天赐予的缘分,所以,膝下只有一女的老陈,认大于和大涂做了干儿子。

就这样,三个不同姓氏的男子,组成了异姓父子,干儿子家有个大事小事,老陈就包一个大红包表达心意。

隔一段时间,父子三人就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其乐融融。

看着两个儿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的,收入稳定的老陈打心眼里,希望他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5年,大涂装修房子没钱,老陈就借给他5万。

看着干儿子一家乔迁新居,他也喜上眉梢,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安居乐业是家庭的一大喜事。

2016年,大于买收割机钱不够,也从老陈这里借了10万。

干儿子脚踏实地,干劲十足,老陈也备好安慰,毫不迟疑的鼎力相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子的感情越来越深厚,老陈竟然做出不让儿子们还钱的决定。

他哪里知道,就是因为他这个草率的决定,让父子离心,兄弟反目。

原来,小儿子大涂无意间听干爹干妈闲聊,才知道干爹借给大于的是10万,只借给自己5万。

如果这笔钱需要还那就另当别论了,既然干爹不让他们还了,那他就吃大亏了,大于足足比自己多一倍,他心里严重失衡。

大涂越长越生气,同样是干儿子,干爹却一碗水不端平,这对自己太不公平了。

于是,大涂跑到干爹家,质问他为啥一样的儿子两样对待?

老陈顿时傻眼了,可他没觉得是大涂不知足,反而觉得自己确实考虑不周,把事没办明白,为此心怀愧疚。

老陈承诺,等攒够了钱,他再给大涂50000万,这样就公平合理了。

听了干爹的话,大涂才心满意足的离开。

可他万万没想到,干爹竟然食言了,一年过去了,干爹对5万元不提不念,就像没这回事一样。

大涂气的一个电话打到大于那里,直接把他骂了一顿,让他拿出2.5万给自己,这样他们就不偏不倚了。

直到此时,大于才知道,干爹也给了大涂5万,让人毁三观的是,大于也觉得干爹做的不地道,就应该一个儿子给10万才公平合理。

否则,大涂也不会找自己的麻烦,他现在手里根本没有2.5万闲钱,没办法给大涂让他平衡。

就这样,父子兄弟只见出现了裂痕,以前,他们都是一起相约去干爹家,现在,两个人躲着对方,不再同行。

老陈心里很难受,他当初之所以答应大涂没兑现,是因为女儿结婚,花了10万,手里没钱了。

他不图两个干儿子给自己养老,让他们不用还钱,就是觉得父子一场,希望他们快点把日子过起来,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也不知道老陈有没有看清人性,不是他的错,而是他养了2条白眼狼。

那么,从法律角度,该如何认定这件事呢?

1、用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来形容两个干儿子,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

《民法典》第八条的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老陈救了两个干儿子的命,还送给他们钱,最后换来了什么呢?

两个人儿子没一个心怀感恩的,一致认为他处事不公,才闹成现在的局面。

他们的做法。太违背公序良俗了,简直毁三观,老陈能拯救世间疾苦,却拯救不了阴暗的人性。

2、干儿子能否继承干爹遗产?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这里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不包括干子女,除非干爹在遗嘱中指定干儿子继承遗产,否则他们没有资格。

3、干儿子有赡养干爹的义务吗?

《民法典》第⼀千零六⼗七条规定,成年⼦⼥不履⾏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或者⽣活困难的⽗母,有要求成年⼦⼥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干儿子在法律上,并没有对干爹的赡养义务。

干儿子与干爹之间的关系,并非基于血缘,而是源于情感建立的,这种关系,在法律上并不等同于直系血亲关系。

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160
大博而化易

大博而化易

夕惕若厉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