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地下党员林青和刘茂隆被捕,敌人没想留活口,一位看守却说自己可以救一人

红色的史纪 2024-04-25 11:11:14

1935年,地下党员林青和刘茂隆被捕,敌人没想留活口,一位看守却说自己可以救一人出去,剩下一人性命堪忧!   1912年,刘茂隆诞生于水城郎岱,这位未来的革命文艺理论家,原名刘雪苇,曾以孙雪苇、韦辛、魏有生、孙右铭等笔名活跃于文坛。   1931年,他自贵阳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踏上北上之旅,抵达上海开明书店任学徒。   这里,他接触到进步书刊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思想之门由此开启。   在鲁迅精神的感召下,刘茂隆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   1932年,刘茂隆当选为左联第二届执委,同年3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短短七个月后,便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此后,他在共青团上海周家桥区委历任组织部部长、书记,又任职共青团中央支部巡视员、共青团江苏省委青工部负责人,一路砥砺前行,为革命事业挥洒青春热血。   1934年末,刘茂隆从上海返回家乡,以世界语学习班为载体,汇聚进步青年,传播革命思想。   他一手创办“贵州文艺研究会郎岱分会”,并在贵阳开设“星光”图书馆,以“星光读书会”为核心,点亮贵州大地的红色文化之光。   1935年1月中旬,林青归来,带来党中央关于成立贵州省工委的决定,并指派刘茂隆先期参与省工委工作。   林青亲自向刘茂隆传达中央指示,刘茂隆欣然接受,决心为贵州地区的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从1934年11月至1935年9月初,刘茂隆与林青在贵阳并肩作战,短短数月的共事,铸就了两人深厚的革命情谊,他们以赤诚之心,共绘黔贵大地的革命蓝图。 1935年,风云突变。   刘茂隆与林青身份隐蔽,为党传递重要情报,却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敌人为瓦解二人,先是利诱,继而施以酷刑,企图以痛苦迫使他们屈服。   然而,无论怎样的折磨,都无法撼动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敌人无奈之下,使出残忍手段,将二人囚禁一处,意图让他们目睹对方受苦,以此击溃心理防线。   但刘茂隆与林青早已相互许下生死诺言,绝不背叛组织。   得知次日即将被执行枪决,二人并无惧色,唯遗憾未能完成党赋予的任务。   就在这绝望之际,看守带来了生的希望。   然而,由于条件所限,只能救一人。   在阴冷的囚室里,两位共产党员刘茂隆与林青对看守口中的话语倍感震惊。   难道,党组织已悄无声息地将援手伸进了这座黑暗的囹圄?   他们对看守的身份百思不得其解,心绪难平。   看守催促道:“速作抉择,否则错过时机,无人能幸免。”这令二人陷入深深的纠结。   面对未知的危机,刘茂隆与林青明白,必须有一人先行离去,以延续党的事业。   他们深知彼此在党内的价值,均希望对方能获救。   经过艰难的商议,他们决定由刘茂隆先脱险。   刘茂隆凝视着林青,心中五味杂陈,深知此行或许意味着永别。   看守急切催促:“时不我待,速随我离开!”   看守的身份引发二人的深深好奇。   原来,他乃是一名潜伏在敌营的地下党员,凭借看守职务,已多次解救同志于危难之中。   然而,此刻他只能带一人逃离。   林青毅然决定牺牲自我,让刘茂隆先走。   当刘茂隆在黎明的微光中消失于视线,林青已做好慷慨赴死的准备。   林青被愤怒的敌人押上刑场,遍体鳞伤的他,眼神依旧坚毅。   随着一声枪响,林青倒在血泊中,他的牺牲为刘茂隆铺就了生路。   远方的刘茂隆听到枪声,心如刀绞,深知自己今日的存活,是战友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1 阅读:84
红色的史纪

红色的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