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弥留之际的邓稼先突然提出一个愿望,想要再去看一次天安门。轿车即将驶过天安门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邓稼先突然问一旁的妻子:“你说,30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1986年7月,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在病榻上,他突然提出了一个愿望,他想要再去看一次天安门。 而对于这样一个普通的愿望,家人和医护人员理解并尊重他的心愿,安排了一次特别的出行。轿车缓缓驶过北京的街道,向着天安门广场前进。 当车辆接近天安门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邓稼先透过车窗,怔怔的看着远处的天安门,然后用微弱的声音对一旁陪伴他的妻子许鹿希问道:“你说,30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话中透露着茫然,邓稼先在沙漠中隐姓埋名了很多年,他想知道多年以后还会不会有人记得他。 或许读懂了丈夫话中的意思,许鹿希紧握着他的手,眼中含着泪光,坚定地回答:“一定会的,稼先,你的贡献会被永远铭记。” 邓稼先听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他知道自己的一生已经和祖国的核事业紧密相连,他的名字和事迹将会被后人传颂。 邓稼先的一生,是对科学和国家无限忠诚的写照。他出生于1924年的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邓以蛰是一位著名的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 优渥的家境,让邓稼先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先在北平读小学,后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邓稼先打下了全面的文化基础。 后来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师从王竹溪、郑华炽等知名教授,培养出了深厚的知识底蕴,随后他赴美国普渡大学深造,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面对美国为挽留他提出的丰厚条件,邓稼先也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邓稼先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重任,成为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 在接下来的28年里,邓稼先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到核武器的研制中。他的工作地点多变,从科研院所到大漠戈壁,所有的准备工作他都是第一个投入其中。 邓稼先的牺牲和贡献是巨大的,他放弃了家人,放弃了优渥的生活,为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一次氢弹试验中,由于降落伞未能成功打开,邓稼先不顾周围人的阻拦,执意冲进试验场寻找原因,最终遭遇到了严重的辐射污染。 后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住进了医院。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但他依然关心着国家的核武器发展,哪怕病情稍微好一点,他都要起身,打算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愿望简单而朴素,只是希望能够再看一眼天安门,那个象征着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地方。 是啊!他好久都没有看过他奉献了一生的祖国的样子了,一直在戈壁里隐姓埋名,他已经好久没有看过外面的样子了! 在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享年62岁。他的逝世,是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将会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 正如他的妻子所言,30年后,乃至更久以后,人们都会记得邓稼先,记得他为国家所做的一切。 邓稼先的故事,是一段值得被反复讲述的历史。他的生命虽然终结了,但他的精神永存。 在未来的岁月里,每当人们提起中国核事业的发展,都会想起那位在背后默默付出的英雄——邓稼先。他的名字,他的故事,将会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科学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1986年7月,弥留之际的邓稼先突然提出一个愿望,想要再去看一次天安门。轿车即将
红色的史纪
2024-04-26 11:10:2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