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中共土默特旗工委书记贾力更,得知日军在大同设了一个军火库,他化装前往

红色的史纪 2024-04-30 19:11:38

1938年,中共土默特旗工委书记贾力更,得知日军在大同设了一个军火库,他化装前往侦查,果然看到一大群乞丐,正从一列军火列车上,将堆积如山的武器搬往一个仓库,贾力更深知这些军火的威力,决定炸掉这个祸害!   在辽阔的内蒙古高原上,有一个叫土默特左旗把什村的地方,那里曾孕育出一位英勇的抗日英雄——贾力更。   他的原名康福成,又名巴音巴图,是一位蒙古族青年,他的传奇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流传至今。   贾力更自幼聪明好学,少年时期便在归化城土默特高等小学校接受教育。   他热爱学习,渴望知识,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1925年,当他考入北京蒙藏学校附中时,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北京的日子里,贾力更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北方负责人李大钊、邓中夏等人的深刻影响。   他研读《新青年》、《向导》等革命刊物,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   他热血沸腾,渴望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五卅”运动爆发后,贾力更和同学们积极投入到“雪耻运动”中,他们走上街头,参加游行示威和宣传活动,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愤怒与不满。   这一经历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   1925年冬天,贾力更参加了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在绥远的筹备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不久之后,他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   1927年春天,晋系军阀政府在归绥设立了“清丈局”,以换发土地执照为名,掠夺蒙汉人民的土地和财富。   这一行为激起了蒙汉人民的强烈不满。   贾力更和归绥党组织发动群众在城南孤魂滩举行抗议集会,并举行了示威游行。   在斗争中,他们捣毁了清丈局,包围了政务厅,最终迫使归绥县政府取消了清丈局并免收了土地执照费。   这场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贾力更和同志们的士气。   然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贾力更不得不转入地下工作。   他隐姓埋名,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共党组织派贾力更回到绥远从事地下抗日斗争。   他在包头、归绥、大同一带设立据点,开设小杂货铺作为掩护,广泛联系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   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为抗战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动荡不安的1938年秋天,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其在山西大同的军事据点,将当地原有的阎锡山军营改造成一座庞大的军火库,企图以此确保战时补给无忧,对我军构成了严峻威胁。   而在这片饱受战火的土地上,有一位蒙古族英雄,贾力更,正以他的智慧与勇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同年,党的根据地在绥远地区建立,贾力更先前的抗日宣传活动成效显著,令日寇多次进犯均铩羽而归。   然而,日军的秘密军火库如同一颗定时炸弹,悬于我军心头。   当这一情报传至八路军耳中,贾力更临危受命,开始了他精心策划的行动。   他伪装成乞丐,混入日军雇用来搬运军火的队伍中,利用乞丐这一不起眼的身份,逐步摸清了军火库的内部布局及巡逻规律。   在两名同志的密切配合下,贾力更在某个傍晚,趁着日军换防的短暂空档,巧妙地放置了自制的燃烧剂。   随后,他迅速撤离,不久,军火库便化为一片火海,爆炸声震动了整个大同。   这次行动不仅摧毁了敌人的军备,更极大地挫伤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贾力更因此被誉为“革命中的优秀军需部长”,并成为1939年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   然而,好景不长,1940年,日军对绥蒙地区的根据地发起了疯狂扫荡。   面对封锁与围剿,贾力更再次挺身而出,带领党员、战士及当地蒙古族民众,穿越日军的重重封锁,为根据地输送了宝贵的物资,展现了他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1941年3月19日,贾力更在护送爱国学生前往延安的途中,遭遇日伪军的伏击。   为了学生的安全,他毅然决然地殿后掩护,最终学生们得以逃脱,而他却英勇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4岁。   2009年,贾力更的事迹被搬上大银幕,电影《抗日英雄贾力更》的上映,不仅是为了缅怀这位英雄,更是为了让后人铭记那段历史,以及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献出生命的无名英雄们。   贾力更的名字,如同不灭的星光,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上。

0 阅读:2375

评论列表

用户18xxx17

用户18xxx17

3
2024-05-02 06:13

致敬

红色的史纪

红色的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