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各国枉顾中国禁令,仍坚持往中国运洋垃圾?叫嚣着“我们说了算,这些好东西都是给你们的恩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浪潮之中,全国各地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投产运转,然而原材料供应短缺却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难题。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发达国家将本国难以处理的废塑料、废纸、废金属等废弃物集中打包,简单贴上“可回收物资”的标签后,便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市场。
从1992年开始规模化进口这类“可回收物资”,到2016年的二十多年间,进口量从最初的450万吨飙升至4500万吨,整整增长了十倍之多。
在全球产生的各类固体废物中,中国承接了近一半的处理量,仅各类瓶罐、塑料袋等常见废弃物,每年就有1.6亿吨被运到国内。
平心而论,废纸和废金属这类废弃物尚且具备一定的利用价值,纸张可以通过再生工艺重新制成新纸,金属则能经过熔炼加工再次投入使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原生资源。
但废塑料的情况却截然不同,这种物质不仅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还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长期堆积会逐渐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持续性污染。
在华北地区的诸多塑料加工集中区域,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曾经清澈的河道变得黑臭不堪,周边农田更是难以种植出优质的农作物。
当地居民的生活深受其害,污浊的空气和被污染的水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那些从事废弃物处理的小作坊,由于缺乏合格的处理设备,产生的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还可能导致病毒细菌在工人中传播。
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们常常在垃圾堆放场玩耍,而这些废弃物中还可能混杂着医疗垃圾等高危污染物,潜藏着极大的安全风险。
中国固然凭借这样的模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废弃物回收处理国,但付出的却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沉重代价。
再看那些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以美国为例,其每年产生的塑料废弃物回收率不足10%,剩余的废弃物要么进行填埋处理,要么直接焚烧,不仅处理成本高昂,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更是长期依赖中国来消化本国产生的各类垃圾,形成了固定的废弃物输出链条。
数据显示,美国90%的塑料废弃物都依赖出口到中国处理,英国每年要向中国输送50万吨废弃物,澳大利亚的年输出量则达到60万吨,而新西兰仅2017年一年出口到中国的垃圾价值就高达2100万纽币。
在深圳港、宁波港等重要港口,装载着废弃物的集装箱船络绎不绝,每当卸货时,废弃物散发的刺鼻气味令人难以忍受。
这些国家在打包废弃物时毫无筛选标准,大量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垃圾被随意混入其中,运到中国后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二次分拣,处理过程极为繁琐。
这条跨国废弃物处理链条延续了数十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发展模式得不偿失。
土壤板结、雾霾频发、各类健康隐患层出不穷,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
2013年,中国启动了“绿篱行动”,海关部门开始对进口废弃物实施严格监管,使得洋垃圾进口量一度大幅下降,但到2015年又出现了明显反弹。
2016年达到进口峰值时,全国各地的废弃物回收处理场遍地开花,河北的造纸厂24小时满负荷运转,广东的金属熔炼炉日夜不停工作。
然而污染数据却冰冷地揭示着真相:河流下游的鱼虾数量大幅减少,鸟类踪迹难寻,周边村民饮用自来水前都必须反复煮沸。
而那些发达国家却始终维持着松散的回收体系,垃圾分类工作流于形式,长期依赖出口转嫁处理责任,根本不愿投入精力治理本国的废弃物问题。
到了2017年,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中国终于下定决心调整政策,对洋垃圾进口说“不”。
这并非中国不讲国际道义,而是基于自身生态安全的必要举措,属于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务,轮不到其他国家指手画脚。
当时的全球废弃物管理体系本就混乱无序,形成了“发达国家产生垃圾、发展中国家承接处理”的不合理格局,长此以往,发展中国家逐渐沦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废弃物承接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最为突出。
联合国相关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的禁令犹如一记警钟,让全球意识到现有废弃物管理体系存在的严重缺陷。
一些西方媒体却摆出酸溜溜的态度,指责中国的做法“自私”,全然忘记了正是他们率先将大量垃圾转嫁到中国的事实。
2018年1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禁令,明确禁止24类固体废物进口,海关部门采取铁腕执法,凡是伪装成可回收物资的垃圾,一律予以退运或销毁处理。
最初的禁令主要针对废塑料、废纸等污染严重的品类,到2021年1月1日,禁令范围进一步扩大,全面禁止所有固体废物进口。
这一系列政策都经过了规范的程序,并且已向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了通报。
如此一来,长期依赖向中国出口垃圾的西方国家彻底坐不住了,大量垃圾堆积在仓库中无法处理,废弃物价格急剧崩盘,从之前的每吨150美元暴跌至负值。
英国的回收商陷入经营困境,美国环境保护局束手无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多个港口因垃圾积压而陷入闲置状态。
面对困境,这些西方国家首先发起了口头抗议。
在媒体报道中,美国官员直言中国的禁令是“灾难性的”,声称这一举措破坏了全球回收体系的平衡。
欧盟五国联合发表声明提出质疑,英国议员甚至在议会大厦公然叫嚣,宣称全球废弃物贸易应当通过“集体决定”来管控。
2018年3月,美国带头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申诉,其代表团专程前往日内瓦,罗列了一系列所谓“证据”,声称中国的禁令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要求中国将进口废弃物与国内物资同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