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 /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赏析: 杜甫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因为他身上同时有两个东西。 如果我们拿正统意识去评判他,拿传统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他没有太多的缺陷。但这样的人也很多,而且这样的人讨嫌的也很多,是吧?所以,我们不能说一个人政治正确就很可爱。 杜甫同时是一个多情的人,一个富有感情的人。他几乎对生活当中跟自己发生过交往的所有人都是充满感情的。 这首诗里的例子就很典型。杜甫当时住在四川夔州的一所草堂里,后来他要把草堂移交给一个姓吴的人去住。这个人比他年轻,杜甫叫他“吴郎”。 杜甫特意写这首诗是为了叮嘱将要住进去的吴郎。叮嘱他什么呢?一件很琐碎的事情: 隔壁人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经常要到院子里来打枣子,你不要阻止她,因为打枣子对她来说是生存的需要。 还有,不要因为篱笆破了就去补篱笆。你一补篱笆,老太太就会疑心,会认为你不想让她进来,就不来打枣子了。打枣子对她来说是很必要的。 杜甫在离开草堂之前,他想到了这个细节:邻居老太太如果不来打枣子,她就少了一个可以吃的东西,少了一个可以维持生命的东西。所以他特意写信叮嘱要住进来的人:不要阻止老太太打枣子;而且,不要补破了的篱笆,篱笆破着就让它破着。我们可以想象,邻居老太太应该就是从篱笆破着的地方进来的。 这首诗真的很动人。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出,杜甫这个人,无论他自己处在多大的苦难之中,他对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仍然充满同情,充满热爱。 这样的人真的很难得。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5-23 20:43:35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