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知道,人心的逆转是怎样悄然发生的,从一开始群情激愤的抵触到默不作声的接受,再到最后主动反映情况,也许出于孤独个体的心理需求而产生的群体感,本身就是一种想象中的错觉,以为可以借助力量,以为可以共进退,以为在关键时刻可以获得支撑,但只要有强力介入,稍有风吹草动,群体就会如堆絮般随风飘散。” 这些文字是一级作家马晓丽写的《苏塔》中的一段。 在这样一个清凉的早晨,看了这篇文章,心中突然就有种说不出来的压抑感,沉重感。 有那么一瞬间,我想到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甚至还想到了前阵子热播的电视剧《微暗之火》。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美丽是原罪。人们或者出于羡慕,亦或是嫉妒,用一种异常的眼光,看待着别人的美丽。 他们不知道,因为自己这种异样的眼光,对自己也许只是微微的烧灼感,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一簇一簇的小火苗最终却会变成熊熊烈焰,直至把那些美丽的事物或者人燃烧殆尽。 其实人心的阴暗有时候发生得猝不及防,在本人还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也许就已经蓬勃生长,如散发着毒液的藤蔓,很快爬满了心房。 而等到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往往已经尘埃落定,不可挽回。也许这时候会心疼,会良心发现,可是对美丽的事物和人已经造成伤害,而且不可挽回。 马晓丽说:这篇作品最初的名字叫《痛经》。痛经,是许多女孩子都曾有过的生命体验。可能来自于生理性的病变,也有可能是精神性的创伤。 仔细想来,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些隐疾。不能说,也说不出来。这些暗疾,暗藏在心灵深处。时不时会在暗黑的夜里,像刀绞一样,让人痛彻心扉。 然而,我们却不知道源头来自于何方。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叫苏塔。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最终却只是留在了那块小小的墓碑上。 那块墓碑仅仅是为那个叫苏塔的美丽女护士建立起来的吗?我想不仅仅如此吧。 如果说前面主人公对苏塔的回忆,已经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钝刀子割肉一般的疼痛,而最后,墓碑前出现的那束鲜花,卡片上那两句诗,更让人如处在苍茫原野,一眼望不到头。心空空的,落不到实处,放眼四望,无可依傍,能怎么样呢?前路后路都不见来者,除了涕然而泪下,似乎别无选择。 那两句诗是: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死去的人用生命完成了自证,活着的人一生再难心安。
“谁也不知道,人心的逆转是怎样悄然发生的,从一开始群情激愤的抵触到默不作声的接受
锦书评文化
2024-05-28 14:36:37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