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饥荒遍地,民众每日所思者唯饱腹一餐。何时方能吃饱,哪怕是麸皮黑窝窝头亦为甘饴。如此惨境,成千上万人民在饥饿中挣扎,生存成为奢望。最严酷之时,饥饿的煎熬,何以为生,成为每个人心中无解之问。 在六十年代,饥荒像一条阴影笼罩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每天醒来,我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今天能不能吃上一顿饱饭。这种对食物的渴望,让我们在饥饿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熬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小村子里,家里有六口人,父母、两个哥哥、一个妹妹和我。村里实行的是生产队制度,所有的土地都是集体的,大家一起劳动,按工分分配粮食。可是,地里的收成总是不够,村里的仓库也经常空空如也。 最记得的是,母亲每天清晨都会带着我们去生产队的农田干活。春天种下的庄稼在夏天长势喜人,可到了秋天收成的时候,总是被各种自然灾害打击得所剩无几。有一年,连着几个月的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我们的口粮几乎断了。每天,母亲都要在地里挖野菜,甚至去挖树皮、草根,只为了能填饱我们的肚子。 那时候,我们最常吃的是一种用麸皮做的黑窝窝头。麸皮是磨面时剩下的外皮,口感粗糙,难以下咽,但在那种情况下,能有这个吃已经是很幸运了。记得有一次,父亲从田里回来,手里捧着几颗发芽的土豆,那是我们全家好几天来唯一的一顿“美餐”。 冬天特别难熬,寒冷让饥饿更加刺骨。有一年冬天,村里几乎所有的人都靠吃树皮和野菜度日。父亲经常外出寻找食物,有一次出去好几天才回来,带回来的只是几块冻得硬邦邦的红薯。我们看着那几块红薯,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因为那是我们几天来的唯一食物。 除了饥饿,我们还要面对疾病的威胁。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妹妹经常生病,村里没有医生,看病只能靠土方子。有一次,妹妹发高烧,母亲用凉水给她擦身体,希望能退烧,可效果甚微。那晚,母亲一夜没合眼,守在妹妹床边,眼中满是焦急和无奈。 1961年,是我们家最难熬的一年。那一年,生产队的庄稼因为连日大雨全都泡在水里,家里唯一的口粮也没有了。父亲每天都愁眉不展,不知道该怎么办。村里的粮仓早就空了,大家只能互相帮衬。母亲拿着家里唯一的一点钱去邻村换粮食,但能换回来的也只是一些发霉的米。 有一天,村里来了几位干部,他们带来了政府的救济粮。那一刻,村里的人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我们排着队,每人分到了一些玉米面和红薯干。虽然数量不多,但至少能撑几天。那次救济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后来,情况慢慢有了好转。1963年,生产队组织大家开荒种地,修水利工程。虽然干活很辛苦,但大家心里都有了盼头。村里的生产也逐渐恢复,我们家里的粮食也多了一些。那时候,每当看到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大家脸上都会露出久违的笑容。 经历了那个饥荒年代,我们这一代人对食物有了特别的感情。每一粒米,每一片菜叶,都是用汗水和辛劳换来的。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每当看到餐桌上的饭菜,我都会想起那些艰难的岁月,心中充满感激。 #人民永远的怀# #伟人想着人民# #人民的原谅# #岁月沧桑的史诗# #只为造福人民#
六十年代,饥荒遍地,民众每日所思者唯饱腹一餐。何时方能吃饱,哪怕是麸皮黑窝窝头亦
特友谈文化
2024-06-24 18:20:28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