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猪肉为什么没有以前吃着香了?猪肉的香味和口感与它们吃的饲料无关?,听完原因后,突然想明白了…… (信源:生命时报,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现在的猪肉,是不是真的不如从前香了?这个问题恐怕困扰了不少吃货。 尤其是一些年纪稍长的人,总感叹记忆中的猪肉味道好像和如今大不相同,到底是我们的味蕾变挑剔了,还是猪肉真的变了? 要解开这个谜题,不妨先从猪的品种说起。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肉类需求,我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优质猪种。 数据显示,如今市面上销售的猪肉,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这些洋猪的后代,它们以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等特点,迅速占据了养殖市场的主流。 然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我国土猪数量的锐减。 土猪虽然长得慢,出栏时间是洋猪的两倍,但胜在肉质细腻,肌间脂肪含量高。 这些藏匿于肌肉纹理间的“油花”,正是形成肉香味的关键,研究表明,土猪的肌间脂肪含量平均可达5.8%,而“洋猪”仅为2.3%。脂肪含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口感的不同。 除了品种,另一个影响肉质的因素是饲养方式。 传统的土猪多采用放养为主,食物来源广泛,生长周期长,而洋猪多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在标准化饲料的喂养下,6个月左右就能出栏。 养殖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猪肉的风味。 当然,并非所有品种的洋猪都是“无味”的代名词,一些养殖户选用大花白猪、杜洛克猪等品种,通过科学配比饲料,优化养殖环境,也能生产出肉质鲜美的猪肉。 消费者在挑选时,不妨多留意产地和品种信息。 说到挑肉,猪的不同部位在口感上也大有讲究,里脊肉、腿肉因为瘦肉多,往往是健身人士的首选;而梅花肉、五花肉的“油花”则更受吃货青睐。 背膘肉脂肪含量高,煎炒时油香四溢,但脂肪过多也要适可而止,此外,像猪蹄、猪皮等部位胶原蛋白含量高,熬煮后香味十足,营养价值也不容小觑。 需要注意的是,在追求美味的同时,也要警惕食品安全隐患,像是脖子部位的“肉枣”、被称为“小腰子”的肾上腺,都是不宜食用的部位。 而猪肝虽然营养价值高,但胆固醇含量也高,易残留有害物质,食用时要适量。 对于一些网传的“催肥药”、“瘦肉精”等说法,专家表示大可不必恐慌。 其实在严格的养殖管理和检验检疫制度下,违规使用药物添加剂的情况很少出现,网络谣言大多缺乏科学依据。 而在日常饮食中,适当摄入猪肉对健康大有裨益。 猪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还富含B族维生素、锌、硒等微量元素,是全面均衡的营养来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50-75克左右的畜肉,相当于手掌心大小的一块,既能满足营养需求,也有利于预防慢性病。 时代在发展,饮食在变迁,曾经稀缺的猪肉,如今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 餐桌上不再是清汤寡水,鸡鸭鱼肉,应有尽有,这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喜人印证。 面对市场上品类繁多的猪肉制品,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但也难免会怀念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好在,无论是黑猪、土猪,还是杂交改良品种,在饲养管理和加工工艺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吃到兼具营养与美味的猪肉。 叼一筷软糯的红烧肉,咬一口焦香的炸排骨,那份充盈舌尖的幸福感,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褪色。 品尝美食,不只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那些儿时餐桌上的记忆,总能温暖我们漂泊的心。无论生活如何变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不变,相信在众多吃货的共同努力下,老味道一定能够传承下去,被更多人品鉴。 信息来源:生命时报(2023-03-23)——《总觉得「猪肉」没以前香了,是我变了,还是猪变了?》的报道
--“原来如此!”猪肉为什么没有以前吃着香了?猪肉的香味和口感与它们吃的饲料无关
论芸有事
2024-06-29 23:40:39
0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