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身死,吾何足惜?” 《南国江山如绣》之 王家彦——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戎政 崇祯十五年,清兵再次入寇,清将阿巴泰率军破黄崖关,击败蓟镇总兵白广恩,兵锋志指京师。王家彦受命协理戎政,真可谓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因为官军不久前刚经历松锦大败。 王家彦受命后第二日即登城巡视京师内外城十六门,与士卒同住城楼达半年之久,京营将士皆敬服。 战后,王家彦升任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戎政。 崇祯十七年二月,朝廷官员公推王家彦为户部尚书,但崇祯帝因其善通兵事,仍特任其管理戎政事。后闯军势昌,破山西,降姜镶、唐通两总兵官,兵临北京城下。 时任兵部侍郎的王家彦奉命守卫安定门。当是时,人心丧乱,民心向闯,兵无斗志,群臣及监军宦官多有闻贼而降者,王家彦仍陪同兵部尚书张缙彦巡守城墙。 三月十八日晚,外城破。 三月十九日晨,内城破,诸城门多有跪降迎闯官宦,而王家彦的顶头上司——兵部尚书张缙彦同样跪在正阳门下,高呼闯王万岁。 而王家彦见北京城已破,北向遥拜,叹道:国破身死,死得其所,只遗憾不知圣上是否逃出去了,恨不能追随左右,于皇帝面前一死以赎臣罪。随即殉国。 关于王家彦的死法,众说纷纭,有言: ①其欲跳下城墙殉国,却未死,只摔折了一臂,随后又入民宅中上吊殉国,后再被贼兵焚毁尸体一条臂膀,最后才被家仆收敛入葬。 ②其城破后上吊殉国,后其仆人抬着他的尸身归府时遇到贼兵,得祸尤烈。 ③城破,自刎殉国。 ④城破,与贼激战,被斩成数段。 ⑤城破,与贼激战被杀,后被焚尸。 总之,无论哪种说法,均论定王家彦乃是殉国而死。君王死社稷,大臣殉家国,死得其所。 《明季北略》载: 【癸未,拜左司马,协理京营戎政。……甲申贼逼京师,公守安定门,备御甚力。因中官有与贼通者,为内应,城遂破。贼大拥入,或有讽公亡者。公正色叱曰:国破身死,吾何足惜;但主上存亡不可知,恨不追随乘舆,触死辇前,赎臣子万一之罪耳。言毕,北向叩首,以谢先帝。复南向叩首,以谢父母,遂自经而死。仆四人扶公柩归。道遇贼,得祸尤烈。弘光初,赠公为太子少保,谥忠端,祀旌忠祠。 启祯录云:都城破,贼忿甚,提刀段斩之。或云自刎死。编年云:公守德胜门,城陷,自投城下不死,折臂足,其仆掖入民舍,自缢死。贼燔民舍,焚其一臂,余体仆收归。一云贼斩之城楼,仍以火焚其身。】 《明史》载: 【(崇祯十五年,清兵入寇))都城被兵,命协理戎政。即日登陴,阅视内外城十六门。雪夜,携一灯,步巡城堞,人无知者。翊日校勤惰,将士皆服,争自励。初,分守阜成门,后移安定门,寝处城楼者半岁。解严,赐宴午门,增秩一等。十七年二月,廷推户部尚书。帝曰:“戎政非家彦不可。”特留任。贼逼京师,襄城伯李国祯督京营,又命中官王德化尽督内外军。国祯发三大营军城外,守陴益少。诸军既出城,见贼辄降,降卒反攻城,城上人皆其侪,益无固志。廷臣分门守,家彦守安定门。号令进止由中官,沮诸臣毋得登城,又缒叛监杜勋上,与密约而去。帝手敕兵部尚书张缙彦登城察视,家彦从,中官犹固拒,示之手敕,问勋安在,曰:“去矣。”秦、晋二王欲上城,家彦曰:“二王降贼,即贼也。贼安得上!”顿足哭。偕缙彦诣宫门请见,不得入。黎明,城陷,家彦投城下,不死,自缢于民舍,遭贼焚,残其一臂,仆收其余体焉。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端。】 *王家彦,福建莆田人,曾任兰溪县令,任兰溪县令前为开化县令,颇施仁政,后改任兰溪,兰溪穷山恶水,王家彦变卖家资前去上任,本着“此去只饮兰溪一杯水,不取民众一分钱”的为官理念几年时间便将兰溪治理的井井有条,深得民众爱戴,后来人们将其自带家资前往兰溪上任的事改编成莆仙戏《挑钱兰溪去做县》,广为流传。 历史 论明朝历史
“国破身死,吾何足惜?” 《南国江山如绣》之 王家彦——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
聚频说历史
2024-07-25 17:17:00
0
阅读:47